分類彙整: 文史

廣西大新霜降節

在大新縣下雷鎮,霜降節從明代至今數百年興盛不衰。作為傳統的壯族節慶活動,人們對它的熱情不亞於春節。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10月23日。正值晚稻收獲時期,霜降節由此成為廣西大新、天等、靖西縣一帶壯族民眾慶賀豐收的節慶,其中下雷鎮最有特色。

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的妻子岑玉音箭術高超,膽識過人,曾率兵大敗入侵邊境的敵軍。凱旋之日正值霜降,下雷人民為紀念她建起玉音廟,每年逢霜降日就會扛著她的畫像舉行遊神活動,節慶由此而來。

悠久的土司文化及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下雷鎮的霜降節由單純的慶豐收,逐漸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合性節慶活動。

霜降節,歷時3天。霜降前一天為“頭降”,或稱“前降”;霜降當天為“正降”;霜降第二天為“尾降”,或稱“後降”。

“頭降”主要是敬牛。壯族人民素有愛牛敬牛的傳統。頭降當天農傢會為牛梳洗、掛紅彩,給牛喂酒菜。給牛喂酒菜,俗稱“開降餐”。按照俗例,3天內不用牛力,讓牛休息,並且禁止鞭打。節慶期間若有牛意外死亡,必須將其埋葬,不得食用。

下雷鎮地處中越邊境,又處在大新、天等、靖西、德保4縣交界的邊緣地帶。因此頭降這一天,鄰縣的群眾都紛紛來到下雷參加節慶,客商們也早早擺開攤位。

“正降”活動以祭神、遊神為主。當天凌晨,人們便帶著祭品前往玉音廟拜祭。各人按自己的意願祝禱,求子、求財或求來年風調雨順,表達瞭人們祈求神靈顯聖賜福的良好願望。在清代,不但普通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

祭神後是隆重的遊神儀式。平時存放在廟內的玉音畫像此時被請出來,在遊神隊伍的護佑下開始巡遊。人們敲鑼打鼓,揮著旗,舞著獅沿街前行。所舉的旗幟中有幾面是鑲有齒邊的牙旗,代表瞭岑玉音的將領身份。

街上的居民一早就備好瞭鞭炮,待遊神隊伍路過傢門時燃放。醒獅則向燃炮的主傢鞠躬,表示感謝與祝福。街道上炮鼓齊鳴,獅躍人歡,氣氛十分熱烈。

遊神結束後,便進入有名的“霜降圩”。據說在霜降節這天購買的東西都會特別吉祥耐用。舊時人們會省下一年的錢,到霜降節時才買新東西,圖個吉利。圩上商品種類繁多,從衣服鞋帽到農具、生活器具,應有盡有。做買賣的客商,近的來自廣西崇左、南寧,遠的來自雲南、湖南等省。熱鬧的圩市還吸引越南顧客前來采購。雖然霜降節隻有3天,但實際的商貿活動基本上持續在一周左右,商品交易量十分可觀。

“尾降”重在娛樂。正降日當晚至尾降日,當地會舉行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是整個霜降節會的高潮。人們通宵達旦,樂而忘返。傳統的娛樂形式有對歌、唱壯劇、放花炮、舞龍舞獅等。許多群眾,就是為瞭參加和觀看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而來。他們通常會提前數日,趕到下雷街上及附近各村寨壯族人傢中借宿。熱情好客的下雷人也會依照俗例,對前來借宿的客人給予上賓禮遇。霜降節間,下雷人都會敞開大門盛情款待八方來客。他們認為哪傢的客人越多,就代表這傢人越受歡迎。

節慶期間,這裡傢傢戶戶都會殺雞宰鴨、做粽子、做“霜降糍”等來祭祀祖先,招待親朋好友。“霜降糍”是以當年新收糯米經蒸、舂、捏而成,並佐以白糖芝麻餡,味道香甜可口。

如今的霜降節,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除瞭豐富多彩的傳統活動,當地每年都會組織籃球賽、拔河賽、跳棋賽等活動,大新霜降節顯得更加韻味十足。

廣西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

銅鼓,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其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與鐘、鼎、矛等青銅器屬於同一時代,有“北鼎南鼓”之說。

據統計,世界上現存的傳世銅鼓共有2400多面,僅河池市就保存瞭1458面,其中民間收藏和使用的有1388面,與同期全國文物博物館、科研機構館藏數量相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銅鼓之鄉”。2006年,河池市“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9年,河池市決定從當年起每年舉行一次銅鼓山歌藝術節,由全地區11個縣(市)輪流承辦。1999年,在金城江舉辦第一屆銅鼓山歌藝術節,到2011年為止,已經連續舉辦瞭12屆銅鼓山歌藝術節。

“銅鼓歌節十二屆,有緣相聚在歌臺。妹有好菜哥有酒,端來歌臺共同篩。”在每屆藝術節上,山歌對歌比賽、廣西歌王邀請賽、歌王擂臺賽、民族民間歌手比賽等山歌賽事是必不可少的。來自廣西各地的山歌大腕雲集,歌王同臺競藝,角逐歌王之王。每位歌王身著民族服裝登場,抽題答歌、分組對唱。歌社會、頌新風、贊河池,歌王們互不相讓。臺上場面激烈,臺下掌聲、笑聲、叫好聲不斷。

山歌藝術節的連續舉辦,已經成為瞭河池市的特色文化品牌,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桂林山水旅遊節同列為廣西三大藝術節。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2011中國品牌節會頒獎盛典”上,榮膺“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

每屆山歌藝術節,都是一個盛大的展示臺,從不同角度向在場的所有嘉賓展示瞭河池的神韻。每屆藝術節都以民族風情、地方特色為主題,具有很好的可視性和創新性,大氣生動,古樸而現代。

歷屆開幕式晚會均以河池各民族民間歌舞為主,將傳統節目進行現代包裝,將現代節目賦予傳統底蘊。每個部分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每屆藝術節期間,還舉辦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歌舞藝術展演、群眾業餘文藝演出、銅鼓博物展、奇石精品展、紅水河畫風攝影展、商品展等。

銅鼓山歌藝術節,以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宗旨,銅鼓文化與山歌文化相融合,銅鼓文化與經濟發展相關聯。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擴大瞭河池的知名度,而且對河池的社會、經濟、文化、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瞭積極影響。

廣西嘗新節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多以農耕為主,嘗新祭祀是重要的農事習俗。嘗新節在仡佬族、白族、壯族、景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廣為流傳。

嘗新節又稱“吃新節”,一般在夏秋兩季新禾成熟即將收割之際舉行。由於各民族習俗不一樣,具體日期各地也不盡相同。嘗新節當天,農傢會到田間采摘少許新谷煮食,以新米飯、雞鴨魚肉等酬謝農神或祭祀祖先,慶賀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的地方還會進行對歌、鬥牛等豐富的民間文藝活動,以示慶祝。

廣西各少數民族過嘗新節的日期依各地季節而定,最早在農歷五月,最晚至十月。靈川縣東源一帶瑤寨,六月初六嘗新;金秀瑤族則是八月巳日或九月間擇吉日“吃新飯”;三江侗族、融水苗族的嘗新多在六七月間舉行;東興京族則以十月初十為吃新節;隆林仡佬族嘗新一般定在農歷七月的第一個“辰”(龍)日或在八月的第一個“巳”(蛇)日舉行,因此仡佬有“七吃龍八吃蛇”的說法。其中,以靈川瑤族和隆林仡佬族的嘗新節最隆重,最有特色。

靈川縣瑤族嘗新節遠近聞名,而其中最隆重,又屬青獅潭新寨村嘗新節。節日當天一大早,男男女女就開始為瞭慶祝嘗新節化妝作準備。傢傢戶戶都會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飯擺酒設宴。無論是已出嫁的女兒還是在外打工的漢子,全村村民都要回寨一同歡度嘗新節。

上午,身著瑤族盛裝的村民們登臺獻藝,跳起瑤傢世代相傳的長鼓舞、敬龜舞、草龍舞等。長鼓舞是瑤族傳統的民間舞蹈,因用紅色長鼓跳舞而得名,最早為祭祀瑤族始祖盤王時所跳。

敬龜舞是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之一。傳說遠古時期海龜曾救過遇險的瑤族先民,從此龜便被瑤民視為吉祥物。舞蹈時,壯漢會在身上畫上“龜紋”,身上則綁上烏龜模樣的道具,模仿海龜的動作起舞,生動風趣。

草龍舞是豐收季節表演的祭祀舞蹈,1人揮舞龍珠在前方引導,其餘9人舞龍。草龍由舊時的網狀龍演變而來,如今用彩佈和稻草紮制而成。舞龍時龍首作搶球狀,引導龍身遊走飛動,活靈活現。

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麼基村大水井屯,是仡佬族的聚居地。秋收時,族人會按習俗擇吉日嘗新,以紀念開天辟地的祖先和慶賀豐收。

嘗新節當天,熱情好客的仡佬族人一大早便到寨門迎接各方賓客。吹牛角號是仡佬人的傳統迎賓儀式,寓意迎貴客,求平安。仡佬族姑娘唱起《苦裡歌》給客人敬茶,隨後是仡佬族男子唱《敬酒歌》助興,男女迎客方式次序分明,敬重有加。

上午9點,伴著悠揚的八音響起,全寨男女老少停止一切農活,在寨中長老的帶領下去田間采新。不論是誰傢的谷物,都能摘一些,主人傢也不會見怪。采摘回來的部分谷物交由傢中長輩拿來祭拜祖宗,其餘新采的谷物則集中堆放到寨裡當天專門準備的大谷桶上,直堆到像一座小山為止。樂手們開始圍著谷桶吹奏八音,舞者也配合著跳起八音舞。

100多年前,仡佬族從貴州遷來廣西。仡佬族過嘗新節還有殺牛祭拜祖樹的習俗。喜慶采新豐收後,領隊揮舞著新稻穗帶領眾人前往拜樹祭祖場地。他們將牛心和新米飯等供品一同擺放到祖宗樹下的祭祖臺上,由寨中長老代表全寨老少點香跪拜。

儀式結束後,眾人圍著樹再次跳起歡快的舞蹈。最後是嘗新聚餐,並把祭祀過的牛心和牛肉按戶頭每傢都分一小點,寓意著仡佬族人雖分散居住,但大傢的心卻拴在一起的堅定信念。

2010年,隆林仡佬族嘗新節舉辦大型歌舞表演。節目根據隆林仡佬族原生態傳統節日“嘗新節”進行藝術加工,體現瞭隆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廣西平果歌圩音樂節

“到平果,趕歌圩,唱嘹歌,聽音樂!”

每到平果歌圩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來到歌圩,唱起嘹歌,以歌會友,以歌傳情。

嘹歌是著名的壯族長篇古歌,以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為背景,緣事而發,口耳相傳,有感而歌,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匯成體系。現有民間流傳的手抄歌本和已經整理出版的嘹歌書籍。嘹歌的曲調有哈嘹、斯格嘹、底格嘹、那海嘹、長嘹、喲咿嘹6種。

在壯語中,“嘹”意為玩耍娛樂。從前壯族未婚男女青年相約遊玩,“倚歌擇偶”,用山歌互訴鐘情,並且嘹歌都以“嘹嘹”的聲調做襯詞,嘹歌由此得名。

平果縣是壯族嘹歌的發祥地,也是壯族歌圩這一民間習俗保留最完整的中心區域。平果嘹歌已被列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瞭深入挖掘歌圩音樂豐厚的文化底蘊,弘揚民族傳統,平果縣從2008年開始舉辦壯鄉天籟歌圩音樂節。

音樂節由政府舉辦,以繼承和弘揚壯族嘹歌為主線,多角度展現平果的歌圩文化。2010年舉辦的歌圩文藝晚會,傳統嘹歌、新編嘹歌、男女對歌、童聲合唱等特色歌舞表演,表現瞭平果縣蒸糯米飯、碰彩蛋、婚嫁等傳統民俗。2011年的音樂節晚會囊括瞭各縣的民歌、民俗文化,有田林縣瑤族銅鼓舞,田陽縣古美山歌、西林縣那勞壯戲、凌雲縣漢族山歌等,內容豐富精彩。

除主題音樂會外,還有時尚搖滾的哈嘹樂隊專場演唱會。作為嘹歌音樂傳承代表,哈嘹樂隊將壯族原生態嘹歌音樂元素與現代的R&B、hip-hop、藍調等音樂元素相糅合,創造瞭許多膾炙人口的壯語新歌,《月亮》就是其代表歌曲。

光是看晚會,對群眾來說,還不過癮。對於“視歌如命,無歌則如傢中斷瞭油鹽”的平果壯族老百姓來說,豐富多彩的歌圩活動才是心頭好。

平果歌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間基礎。全縣共有20多個歌圩,其中太平鎮、耶圩等地歌圩最為熱鬧。唱嘹歌對當地鄉民來說,就像吃飯和呼吸一樣,不可或缺。到瞭歌圩節當天,平果縣的田間地頭,嘹嘹之聲不絕於耳。

除瞭日常歌圩,歌王賽事也異常熱鬧。在烈士陵園內,姆娘山歌圩,壯族嘹歌傳承人大賽展開激烈角逐。臺上來自十裡八村的“歌王”、“歌後”鬥歌精彩有趣,臺下的觀眾按捺不住歌癮,也聚成一堆唱起來。

姆娘山歌圩是平果最古老的歌圩之一,位於平果縣城北約2公裡的姆娘山上。相傳姆娘是一位美麗姑娘,被惡霸岜華看上。岜華遭到姆娘的拒絕,惱羞成怒,殺瞭姆娘。姆娘化身為姆娘山。為瞭紀念姆娘,四面八方的男女青年匯集於姆娘山東邊的相思林下,對歌談情。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姆娘山歌圩被廢除,歌手們便轉移到革命烈士陵園,每逢三天一圩的馬頭鎮圩日,便在此即興而唱。

唱嘹歌不但要嗓子好,還得腦瓜轉得快。如果唱的歌詞文雅、工整、押韻,就更得聽眾喜愛。嘹歌的傳承與發展,是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課題。政府在歌圩音樂節期間召開歌圩文化論壇,探討嘹歌的傳承與保護。

此外,各旅遊景區免費對外開放。敢沫巖通天河、坡造荷花觀賞基地、文化公園鄧公山、紅軍之旅等景點,展現平果革命老區的魅力。

如今,平果歌圩已經成為廣西的壯族特色文化品牌。嘹歌已經成為壯族音樂的主旋律之一,融入到平果縣百姓生活之中,傳唱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西隆林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彝族、白族、傈僳、拉祜、納西、基諾等民族都要舉行火把節。

隆林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夜”、“東方狂歡夜”美譽。2006年,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歷六月二十四是隆林各族自治縣彝族火把節。火把節就是燃著火把,圍著篝火過節。彝傢的火把燃起來,動情的山歌唱起來。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著民族盛裝,以獨特的方式歡度節日。從山寨到城鎮,從高山到平壩,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圍成圈子,載歌載舞,祈望年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歌唱美好的生活。

彝族火把節的由來,傳說是“天蟲”吃人間的莊稼,彝族人民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終於在六月二十四用火把燒死瞭“天蟲”,從此彝族人民過上瞭安穩的日子。為紀念這個日子,彝族人民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火把節慶祝活動:在莊稼即將成熟的季節,用火驅除田地中的害蟲與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火把是彝族人民的象征,它既表現彝族人民勤勞樸實,也展現瞭彝族人民豐富的文化內涵。

佈谷鳥是彝族喜愛的益鳥。火把節當天,彝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到德峨鄉的高山上舉行“送佈谷鳥”儀式。儀式由彝寨長老主持,用竹子編織成的“佈谷鳥”被放到高高的竹竿頂上,在彝傢男女老少的護送下送到高山頂,然後把稻谷、玉米等裝進“佈谷鳥”,將竹竿插在山頂。眾人把帶來的祭品、米飯、水酒、豬肉等,集中擺好。寨老點燃香紙,望著佈谷鳥虔誠地三鞠躬,直起身板唱到“感謝佈谷鳥,感謝佈谷鳥”。

隨同護送佈谷鳥的男女老少一同歡唱送佈谷鳥歌,共祝佈谷鳥來年再到彝寨來,催促人們趕快播種,莫誤農時。儀式完成後,眾人把帶來的豬肉、米飯等分而食之。

送走佈谷鳥,彝族同胞開始載歌載舞共同歡慶火把節。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姿,掀起火把節火一樣的激情。

彝族的打磨秋、背新娘,苗族的蘆笙舞、月琴彈奏,仡佬族的八音,壯族的山歌對唱等民間藝術同時開演,各種表演異彩紛呈。

歌聲陣陣,樂音縈繞。歡樂融融的節日氣氛洋溢在山山嶺嶺,村村寨寨。

夜幕降臨,隻見彝傢男女老少成群結隊,手執燃著的苦艾火把或松明火把,走進田間地頭巡遊,慶祝豐收,祈禱吉祥。遠遠望去,山嶺上、田埂上一會是長長的火龍在遊動,一會又如朵朵蓮花綻放空谷。

巡遊歸來,他們把支支燃剩的火把扔進廣場上堆起的大柴堆,熊熊大火燃起來。彝族兒女跳起“大三弦”舞。彝族同胞與前來參加活動的四方遊客手拉手、肩並肩、圍著熊熊的篝火,邁著歡快的舞步,盡情歡樂,心無旁騖地揮灑各自的激情。整個活動頓時達到高潮,遊客們親身感受到隆林原生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彝傢人熱情好客,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待客之道。唱著、跳著,當火最旺情最濃的時候,他們就會趁你不備把事先準備好的拌瞭豬油的鍋灰抹在你的臉上,其動作的麻利程度讓你躲不勝躲,防不勝防。黑色是彝傢人的吉祥色,能消災托福,誰的臉上被抹的灰越多,抹得越黑,就說明他越受歡迎。彝傢人以這種方式送上一份真情,送上一份祝福。

彝傢兒女,八方賓客,點燃火把,圍著篝火,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歌唱民族團結,歌唱美好生活。

廣西浦北嶺頭節

猙獰的面具,奇特的服飾,凝重的動作,古怪的言語,充滿神秘的場景,近於原始的儀式……

這不是古希臘的狂歡儀式,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宗教活動,而是浦北縣嶺頭節的現場。

在廣西南部地區的靈山縣、浦北縣一帶,每年的農歷八九月份,部分村莊以氏族為單位,陸續過“嶺頭節”,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

“嶺頭節”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跳嶺頭”,是一種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保護村屯清潔所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因其多在村邊緩坡嶺頭上舉行,故稱為“跳嶺頭”。活動之前,都要到主事村屯的社廟裡拜祭,祭完社廟後就直接在廟前的空地上表演,因此又稱“跳廟”。

嶺頭節有悠久的歷史。據明嘉靖《欽州志·風俗》記載:“八月中秋,假名祭報,裝扮鬼像於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

“跳嶺頭”場地,分為上壇下壇。上壇在場地正後方設一神壇,立神位,將寫有當地敬祭神靈及“跳嶺頭”名字的靈牌置上,並懸掛祖師神像。在神位神像前置香火、三牲祭袍。下壇則設在場地正前方,為一龍船。龍船是由竹篾編制,在外糊色紙,插上紙做的令旗,是所要驅除的妖怪鬼魁的住所。兩壇之間為表演場地。

“跳嶺頭”的傳統節目主要有“開光”請神、“扯大紅”、“四師舞”、“跳五雷”、“十帥舞”、“千歲舞”等。每一部分均獨立敘述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取材於神話傳說、民間戲曲故事。表演者身著古裝,頭戴帽子,臉掛面具,手執刀、斧、劍、戟、棍、鋤、鏟之類的農具、兵器。戲中人物栩栩傳神,表演時而詼諧有趣,時而神秘詭異。伴奏則以頌鼓、銅鑼為主要打擊樂器,節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躍,富於藝術性。

嶺頭節所唱的曲調,多吸收當地的民間歌謠和小調,流暢優美,極受群眾喜愛,群眾統稱之“嶺頭歌”。歌詞內容大都唱述某一神靈的身世和故事。介紹神靈及其故事梗概的稱作“唱渴”。舞則是戴著各種神靈的面具進行,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也有四人以上的群舞,其舞蹈名目和內容,一般都以歌唱的內容為依據。

在嶺頭節上表演的演員大多要戴上各具象征意義的木雕面具,既有宗教人物,如開山、鐘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儺公、儺婆等。這類面具雕刻工藝復雜而又精細,色彩絢麗明亮。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的形象塑造。造型在寫實中大膽予以誇張。儺戲面具的質料多為丁木和白楊。制作工序有截林、剖半、出坯、剝皮、白面、上彩等。

過“嶺頭節”時,遠近村民匯集。主辦村殺牲設宴,置酒款待。新朋舊友,三五成群,相約而至,大傢暢飲淋漓,相談甚歡,親似一傢人,都可吃一連兩日或數日,群集嶺頭看“鬼師”跳舞唱歌。情緒熱烈時,群眾亦參與合唱,通宵達旦,歌聲不絕。

第二天的跳嶺頭,隻是把第一天晚上所表演的節目重復一次,這叫“復相”。不同的是,在結束時加進瞭捉“五方精”和“趕龍船”兩個舞段。內容是把為害人畜的五方妖精和邪魔收禁於龍船上,然後把船於河邊燒掉,殘骸拋擲河裡,意為災害隨水流去,永不回頭。至此,每年一度跳嶺頭宣告結束。

2006年,“跳嶺頭”被列入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獨特的民俗文化將得到更好的傳承。

南寧市邕寧區二月二花炮節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是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南寧市邕寧區的人民,給這個傳統節日賦予瞭新的內涵。

二月二這天,邕寧區的各個村莊,以搶花炮、舞龍舞獅等傳統形式慶祝“二月二”。節日的清晨,中和鄉孫頭坡一帶,鞭炮聲就開始響個不停。每年“二月二”大型搶花炮活動都在這裡舉行,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同時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它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因而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由於地域不同,搶花炮的形式規則也不一樣,其中邕寧搶花炮尤具特色。

邕寧傳統的送炮器,形狀甚為美觀。外觀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 3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刻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 “花炮”是鐵制圓環,直徑約 5厘米,外用紅佈或紅綢纏繞,將其置於鐵炮頂端,點燃鐵炮,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下,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奮力搶奪。

搶花炮規則,各地均有不同。武鳴的搶花炮,是將花炮攻入對方花籃的次數多少來判定勝負;而邕寧的搶花炮是誰能搶到花環並成功跑到開村紀念亭,就是炮頭得主。邕寧搶花炮,分為“還炮”、 “搶炮”、“送炮”3個環節,場面隆重熱烈。

“還炮”,由去年搶得頭炮的村民舉行。小夥懷抱福牌,帶領著舞龍隊、醒獅隊、八音隊、貢品隊,從村廣場向炮場遊行。浩浩蕩蕩的隊伍、嘹亮的八音壯歌、精彩的舞龍、舞獅表演,吸引瞭遊客及當地村民跟隨前行。

當隊伍遊行到開村紀念亭時,周圍的山頭及田野,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盡可能占據觀看的最佳位置。

“還炮”儀式結束後,是“搶炮”。 “搶炮”是整個活動的高潮。先由上年獲勝的孫頭坡小夥子,從紀念亭點放鞭炮,一路點到即將開展搶炮活動的炮場裡。鞭炮炸響,整個活動場所變成一片白色煙海。隨著兩座副炮被點燃,早已準備好的村民一擁而上,撲向炮紙落地處,以期搶得頭炮 “沾福”。

當人們還驚魂未定,綠色蓮花造型的主炮臺緩緩“盛開”,一簇簇禮花射向 10米高空,引得圍觀群眾一陣歡呼。煙火將包含在蓮花“花蕊”中的花炮推向高處。霎時,搶炮高手蜂擁而上,撲向小小的花炮。爭搶的人們迅速在泥濘的田地裡推、拉、堵、摔,用盡各種計謀,使盡渾身氣力,奮力爭奪,其陣勢比真正的橄欖球賽還要激烈。

下午 6點,炮場裡傳出瞭歡呼聲,爭搶的人們突然調轉方向,向開村紀念亭跑去。“搶到花炮瞭!新炮頭產生瞭!”歡呼聲中一位小夥沖到紀念亭。

搶花炮的最後環節是送炮。搶到花炮的,將花炮送給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鑒定所搶花炮真偽,確鑿無誤後,才正式完成新炮頭的交接儀式。

邕寧花炮節已有100多年歷史,已經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節既表達人們祈求五谷豐登的美好心願,也讓人們相互交往,增進友誼,加強瞭村寨之間的團結。

廣西梧州乞巧節

七月初七是“七夕”,在梧州地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千古流傳,傢喻戶曉。“七夕”堪稱中國情人節。

以前,“七夕”多用水果拜祭七仙女,穿針乞巧,後來發展為給情人送玫瑰花或別的信物。這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但不同的是,藤縣“七夕”卻一直特別隆重。

據清嘉慶二十一年《藤縣志》記載:“七月七夕陳瓜果祀牛女”,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各地做法不一,但以太平鎮“七夕”過法最有特點。

每年農歷五月下旬,太平鎮居民便早早開始籌辦。每年他們都有召集人對節日的操辦進行統籌。大傢踴躍捐資。所籌資金用於陳列品的原材料購置。

以前,在節日的操辦過程中多以婦女為主;現在男女老少共同參與。節日臨近,大傢便開始刺繡剪紙、雕刻粘糊,塑造各式各樣的花草植物、人物、動物、自然景觀以及生產、生活用具。

“七夕”在太平鎮被稱為“牛郎織女”節。每年臨近“七夕”,當地著名的牛哥戲便開始上演。演出的內容大多是講述牛郎織女生產、生活、鵲橋相會等故事,給節日籠上濃濃的神話氛圍。

七月初六,大傢一早便集中制作各類花式糍粑、糕點等供品。晚上,四街的婦女、女兒們便自發地集中在各自的祭祀點,搭香橋、紮榕門、設香案供祈禱。長臺上陳列婦女、女兒們精心制作的工藝品。陳列品種繁多,供品擺設優雅,塑造形象逼真,人物、動物生動活潑,顯示出主人的心靈手巧。

七夕前夜,街坊鄰裡相好的姐妹,便在街巷寬敞處擺上幾張方桌。鋪上紅綠繡花桌佈,放上花生、紅棗、龍眼幹等果物。兩邊還放有兩盤用麥子、稻谷泡浸發芽的綠苗,祈願五谷豐登。

每年七夕,梧州市民們喜歡成群結隊到西江取“七姐水”,到江心打一瓶“七水”帶回去以備不時之需。當天取回的“七水”,可以長期存放而不腐臭、不生沙蟲,還能防病護身。從前梧州還有到河邊挑“七水”沿街叫賣的,梧州老中藥店也專門有“七水”賣。

晚飯過後,街巷逐漸熱鬧起來。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兒,開始陸續出來參加拜祭七姐的活動。祭品各種各樣:有用黃泥捏成的牛郎織女,描上色彩,穿上手縫精致古裝;有用灰佈縫的水牛;有用香煙錫紙粘貼出的銀河;有用羽毛、彩紙制成的喜鵲;還有供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

拜祭臺上,彩盒裡裝盛著香粉、香包,還有各種彩色鮮艷、手工精細的剪紙圖案、小工藝品和彩紙粘紮的《龍鳳呈祥》、《銀河會》等來自粵劇節目的圖形。竹子棚架上還吊有各式花燈,花燈紗紙上繪有牛郎織女的故事。

晚上9點,乞巧儀式開始。大姐姐們享有燒頭柱香的權利,首先下跪朝天叩拜,祈求七姐賜給靈巧智慧,其他姐妹跟著輪流上香拜祭。據說用拜七姐的香粉塗抹皮膚會嫩白滑凈,一些姐妹們便笑搶著把鵝蛋香粉往自己或別人的臉上、身上塗抹。

有的姐妹則在半鉤新月的微弱光線下結彩線穿針,並暗暗比賽誰穿得好、穿得快,以此來乞求織女將奇巧金針傳給自己,賜給自己心靈手巧的非凡本領。

有的姐妹在此夜還玩起瞭“扶乩”遊戲,預測未來夫婿。其實,這個節日也寓意著女孩兒對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廣西東興京族哈節

“獨弦琴,京傢魂,一弦彈出百種音,行如流水飄若雲。”

在海浪輕撫的金灘,百人合奏獨弦琴的壯觀場面讓遊客贊嘆不已。這是東興市京族哈節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哈節,又稱“唱哈”。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東興市的哈節,日期各有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六月初十,山心島為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

京族民間關於哈節的緣起有個傳說。據說,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巨大的蜈蚣精,吃人翻船,興風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殺死蜈蚣精,把它化為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附近居民從此安居樂業。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祭祀,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瞭一年一度的哈節。

京族哈節的每個儀式,無不表現出對“鎮海大王”的感激與敬畏。裊裊的歌聲、婀娜的舞姿、豐盛的祭品和恭敬的心,是人們酬神的最好方式。哈節的儀式過程主要有迎神、安神、祭神、鄉飲、送神五大環節。這些儀式都帶著“靠海而食”的海洋民族漂泊遷徙的歷史印記。

首先是迎神。京族同胞聚集在一起,舉著旗、抬著神座、打著鼓、撐著傘來到海邊,朝著建在白龍尾島上的神廟祭拜,遙遙迎接神靈到“哈亭”來接受眾人敬奉。

把諸神請到哈亭後,在主祭的帶領下,人們進行莊重的安神儀式。這個架設在哈亭中殿柱子間的桿子叫做封庭桿。在封庭桿安置完成後,其他無關的鬼神都被擋在封庭桿之外,一概無法入內。

隨後,祭神開始瞭。上香、上酒、誦讀祝文,祭神的儀式按照嚴格的次序在禮官的主持下完成。在祭祀的過程中,哈妹隨著鼓點在中殿跳起哈舞。在不同的祭祀階段,哈妹便跳著不同的舞蹈,有《進香舞》和《進酒舞》等。

祭神之後便開始熱鬧的“鄉飲”。“鄉飲”是京族人一年中重要的社交活動。每個京族傢庭都會精心準備好菜肴,帶到哈亭來,共同擺成豐盛的宴席。辛苦瞭一年的京族人在哈亭內,席地而坐,互致問候,互道辛勞,談笑間開懷暢飲,憧憬未來。

哈節,既是祭神、娛神的節日,也是娛人的節日。唱哈是哈節的主要內容。到瞭晚上,在哈亭裡,早已準備好一展歌喉的婦女們團團而坐。在進行簡單的祭祀活動後,婦女們就放開歌喉開始唱哈,而不善唱歌的男人們明顯就有些招架不住。於是,哈亭裡大多時候都是女人們的歌聲。

不善唱歌的男子們,也不甘於讓姑娘們獨美。於是,拉大網、踩高蹺捕魚也隨之展開,成為男人們展示技藝的特色節目。

第六天晚上,哈節進入尾聲。

送神是哈節的最後一道儀式,寓意成功地求得神靈的庇護,準備恭送神靈。到瞭吉時,人們把關瞭幾天的“梁”搬開,送神返宮。送神的時候不許人們在外面的路上走動,更不許有人擋在送神的道路面前,有回避神靈之意。哈妹跳上最後一段《花棍舞》,舞蹈結束表示眾神歸位,整個哈節祭祀活動就此結束。

2006年,京族哈節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海洋民族的重大節慶文化,進入瞭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哈節充分展示瞭海洋民族特定的經濟特征、社會狀況和社會心理,是海洋文化的歷史沉淀。

廣西三江侗族鬥牛節

三江鬥牛不同於古羅馬鬥牛以殘忍為樂,奴隸以命相搏;也有別於西班牙鬥牛以血腥著稱,公牛斃命為終;三江侗族鬥牛以喜慶激情聞名,滿載的是對豐收的祈望和對希望的寄托!

兩牛相見,分外眼紅。在人們的助威吶喊聲中,兩頭好勝的牛王更不甘示弱。體型彪悍的“牛王”用各自強勁的犄角死死抵住對方,展開瞭生與死的決鬥!

從陸地戰到河裡,硬頂死撞,一會塵土揚起,一會水花四濺。牛王水裡激鬥,觀眾橋上歡呼,橋上橋下一片沸騰。兩牛鬥得激烈,人們看得過癮。河道兩邊、風雨橋、吊腳木樓、山坡草地,擠滿瞭數萬名來自貴州、湖南、廣東等地的遊客,更有穿著民族服裝的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穿梭其中。

鬥牛是侗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八月十五十六兩天舉行。相傳,古時候人們種植水稻,不懂移栽。有一天,兩頭水牯牛跑到秧田裡打架。主人心痛,隻好將未踩壞的秧苗移出一些來替補踩壞的秧苗,沒想到這些移栽的稻田大獲豐收。從此人們學會瞭插秧,並以兩牛相鬥來紀念水稻種植上的這一歷史性跨越。鬥牛節逐漸相沿成習。人們在慶祝中秋的同時,也有祈望豐收、寄托希望的意味。

過去鬥牛是在不同宗族之間舉行,代表宗族的力量去參戰。因此,每個村寨都飼養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由宗族中的各傢各戶輪流看管。牛舍門口常貼著“六畜興旺”之類的對聯。圈養“牛王”的欄舍多建在鼓樓附近,幹凈通風,號稱“牛宮”。看管者一般和“牛王”住在一起。“牛王”住下面,人住上面,以方便照顧。

“牛王”不從事生產,有專人伺候,所以都膘肥體壯,犄角粗大尖利。其身高多在1.55米以上,體重1100公斤左右,胸圍超過兩米,年齡在7到9歲之間,大多還冠有響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靂王”、“春雷王”等。

現在宗族鬥牛逐步淡化,多為一傢一戶的比鬥,鬥牛的數量也隨之增多,每次鬥牛節都有數十頭牛參加爭鬥。

參加鬥牛的隊伍裡不能有孕婦。侗族人認為:牛通人性,特別喜歡小孩,小孩的靈魂會從孕婦肚子裡爬到牛身上,牛愛惜小孩就不會狠鬥,從而影響戰鬥力的發揮。

過去的鬥牛儀式較為復雜。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到講款臺前,風雨橋邊吹奏蘆笙。鬥牛出圈前要將牛圈門的木欄板拆下,選壯漢使勁扔出。扔得越遠,預示著牛會鬥得越狠,扔得越有勁,牛會打得越猛,表示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鬥牛一般都會先到山頭祭拜侗族的飛山大王、駱郎、貫公。貫公相傳為侗族款組織的創始人。每逢聚款、起款、講款,均要拜祭貫公。飛山大王為唐末人,其在位期間,保境安民,深受人民擁戴。其逝世之後,侗族地區普遍立廟祭祀,敬奉為民族英雄神和村寨保護神。駱郎相傳為侗族古代大款首,侗族款詞中有“駱郎制規”之說,從而成為受人敬重的“明辯真假、巧斷曲直”的大款師。

祭拜完畢後還會在講款臺講款,講款都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當款首。款首是民眾推選。款首辦事秉公正直,深受擁護。款有款約或款詞,其內容相當廣泛。款約是侗族地區治理村寨的法律條文。它從保護本民族利益的原則出發,通過“立法”——盟款的手段制訂瞭族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范,用以維護本民族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參賽的牛王按頭編號、抽簽對號參賽。鬥牛之前要放鞭炮,鬥牛才正式開始。主人一聲令下,鬥牛四蹄開弓,埋頭向對手沖去,犄角沖擊發出聲聲巨響,博得現場陣陣歡呼。

勝者,眾人為它披掛紅榜,燃放鞭炮,繞場遊行,主人會獲得草帽、鐮刀、大紅花等獎品、獎金。敗者也會獲得一定獎勵,鼓勵主人以後多割嫩草喂牛,儲蓄力量,來年奪魁。

鬥牛結束後,大傢把在傢做好的酒菜拿到風雨橋上,一字排開,觥籌交錯,共同舉杯歡慶豐收的喜悅。

三江鬥牛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激情四射的比賽,更多的是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