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文史

泉州風俗普渡

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到瞭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宋代泉州於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裡社公祭,各傢另有私祭。”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隻好有所伸延,自農歷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泉州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隍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祟作亂人間,並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利用普渡活動來為封建政權統治服務,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官員的溝通民意,對穩定封建秩序,對封建官員的自律,和對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凈化等,還是起瞭一定約束作用的。普渡成為僑鄉泉州的一種陋俗,還是道光以後出現的”。

泉州普渡後來被視為陋俗,當與普渡這種信仰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瞭競尚奢侈和結怨械鬥等弊端有關,而這己超出瞭民間信仰的范疇。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動,是認真遵守朝廷“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的規定。但在明代,情況已有所變化,人們於中元節祭亡魂之後,隨即舉行會飲。至清代,普渡奢靡漸成風俗。

乾隆《晉江縣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連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錢華費,付之一空。”光緒末年,泉州名士吳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稱當時普渡“小鄉錢用數百萬,大鄉錢用千萬強”。前面已提及的石獅“龜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數十臺戲同時於一村演出,傢傢戶戶以“五鬥米籃”盛菜肴祭敬,以曬谷物的大蔑蓋為桌,席地大宴賓客,大傢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或無客為恥,故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以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為瞭大做普渡而傾傢蕩產。

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他們控制瞭鋪、境的祀神祭鬼活動的指揮權,往往為瞭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鋪、境間的械鬥。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傢示威,還於普渡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遊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鬥。清代泉州有名的“東西佛”械鬥,延伸三百多年,為禍之烈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新中國成立後,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斂,但80年代以來,民間又於中元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內,私下敬拜無祀鬼魂。因此瞭解普渡習俗的起源、發展和現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風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攝影:pmos)

福建安溪春節習俗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各個地區的人民都會以其極具地方特色的活動來慶祝新年,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福建安溪地區也不例外,以極具閩南特色的慶祝活動展示著春節的喜慶與隆重。

安溪簡介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西溪上遊,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北緯24°50′-25°26′,東經117°36′-118°17′。總面積3057.2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108萬(2008年3月),其中非農業人口137838人。除官橋、湖上、劍鬥、白瀨等少數畬族居民外,其餘均為漢族,通閩南方言。

年前準備

送灶神升天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安溪縣的祭灶活動於農歷二十四舉行。舊時,差不多傢傢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傢的灶火,被作為一傢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神,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爺,灶君菩薩等。對於灶神的信仰來源於古代社會對火的崇拜。古人相信與火有關的大神炎帝、祝融就是灶神並且認為灶王的神職是掌管人們的飲食。民以食為天,人們祭灶主要是為瞭感激和頌揚灶神的功德。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傢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傢;到瞭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傢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傢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傢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傢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讓灶王上天之前先甜甜嘴,因而能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撣塵掃房子

送走灶神後,傢傢戶戶便開始撣塵掃房子。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送走灶神後,人們就開始對傢裡進行全面細致的大掃除,處處洋溢著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關於這個習俗,有個頗為詭異的故事:

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傢,以蜘蛛網為幾號標於屋簷下。凡被做上記號的人傢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傢的屋簷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瞭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傢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瞭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四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傢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幹幹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

大傢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傢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傢傢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瞭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123

懷化溆浦陽雀坡臘八節

陽雀坡位於湖南懷化溆浦縣龍潭鎮雪峰山主脈中段。這裡的古民居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由6座清代建築風格的四合院組成,占地面積5萬餘平方米,至今已有260餘年歷史。古村落各個院落內部建築功能齊全,村裡保存瞭水車、花轎、雕花床、太師椅、八仙桌等歷史文物和草把龍、地方婚俗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龍潭鎮民間文化薈萃之地。1945年抗日戰爭最後一戰雪峰山會戰打響,這裡還成為抗日名將王耀武的指揮中心。這裡的村落樸素而純粹,民俗古樸而多姿。

臘八節,俗稱“臘八”。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自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瞭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雪峰山地區盛行臘八節活動,並有其獨特的韻味,且年年堅守的要數龍潭鎮的陽雀坡古村落,從馮氏建起開山祖院開始,臘八節活動一直綿延至今。陽雀坡的臘八節因“三味”而經久不衰。

一是“臘味”漸濃。“臘味”也叫年味。進入農歷臘月,春節就要到瞭,準備年貨成瞭傢傢戶戶的頭等大事。從臘月初八開始,殺年豬薰臘肉,推豆腐烤臘幹,打糍粑發糖秈,寫對子貼春聯,整個院落忙得不亦悅乎。

二是“鄉味”愈烈。鄉味即“鄉愁”。年關將至,鄉愁愈濃。離傢遠行的陽雀坡人,在臘八節這天一定要回到陽雀坡,與傢人一起準備年貨、祭拜祖宗和神靈,過一個團圓的新年。“回傢過年”成瞭陽雀坡兒女鄉戀鄉愁的最真期盼。

三是“俗味”共賞。這裡的俗味指的是民俗。幾百年來,陽雀坡積淀瞭獨樹一幟的民俗民風。臘八節這一天,除瞭祭祖拜神,殺豬宰羊以外,還要舉行各式各樣的民俗表演,草把子龍燈、板凳舞、木腦殼戲、山歌對唱,男女老少悉數登場,俗味共賞,整個院落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陽雀坡因其桃花園般的寧靜美麗和百年積淀的民俗文化即將成為雪峰山旅遊的亮麗景點。臘八節活動必須堅持“三味”,並成為旅遊的常態化項目,才能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一定要讓當地村民參與,讓遊客體驗互動,堅持本土化,切勿“高大洋”, 去陽雀坡化的臘八節,全國各地都有,因此要堅持特色,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陽雀坡年年過臘八,年年有新味。如今很多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體驗陽雀坡臘八節的“三味”。

土傢族舍巴節

“舍巴節”又名“調年會”。“舍巴”即土傢族語“擺手”之意,擺手舞是土傢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土傢族因有語言而無字,其民族民間藝術隻能以語言為載體世代相傳。據專傢調查,目前全國700多萬土傢族人口中能講土傢語者不足16萬,且集中分佈在靛房一帶,所以這裡的土傢文化得到瞭區域性的保護,並於1995年被國傢文化部授於“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舍巴節”一般在每年正月舉行,有的地方也不在正月舉行,而是三月或五月舉行。土傢族“舍巴節”是以緬懷祖德、慶豐祈福為願景的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分舍巴祭、舍巴樂兩大部分。它涵蓋瞭土傢擺手、茅古斯、梯瑪歌、擺手歌、神話、傳說、音樂、舞蹈及土傢織錦、民間戲劇、民間遊藝、民間剪紙等一系列原生態文化活動,是土傢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薪火相傳的綜合載體。

舍巴節擺手有大小之分。土傢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傢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舍巴節”,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傢族史詩。

“舍巴節”是土傢族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的一個綜合性節日,全方位展示土傢族從遠古到現實及土傢族在長期歷史發展與文明積累過程中幾個典型性文化遺存,以藝術和人文的形式演繹土傢族的文化血脈與民族心理,達到原生性再現土傢族發源地文化地標的目的,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旅遊和宏揚民族文化高度統一,展演突出民族性、原生性,具有濃鬱的土傢族文化特色。

“舍巴節”是湘西州土傢族最隆重的傳統祭祀節日,有著嚴格的祭祀儀式、獨特的祭祀方式和豐富的表達內涵。包括迎八部大王、接八部大王、安八部大王、祭八部大王等程序。其表演的毛古斯、擺手舞、梯瑪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數十種形式,被列為國傢、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江華上中瑤寨:花炮歌詠節

江華上中瑤寨白芒營鎮上中村先祖於明洪武成化年間在車下中巷立宅居住,至今已有527年。1954年設車下鄉,當時總人口約800人,鄉所設在現炮樓處。1956年成立初級社,1957年成立高級社村轄中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車下屬白芒營鄉管轄,車下村為生產大隊,現在的村小組為生產隊。1960年將上中與車下劃為兩個行政村,上中村由上巷和中巷及面前嶺組成。今上中村轄七個村民小組,人口1148人,耕地950畝。

白芒營鎮原上中村,村裡延續瞭幾百年的八月十五習俗中有一個叫花炮節。據傳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間,李氏秀才上京趕考三元甲第,北渡洞庭湖時,船行至湖中時忽然被一根閃光浮木攔在船頭擋住去路。他感到奇怪,八百裡洞庭何來此木?心想莫非是神靈顯意,天賜吉祥。於是雙膝跪拜三叩首曰:“你若是神,請佑我若中榜,待我趕考歸來為你塑神木,請在此地段候回。”浮木立即離船而去,李秀才順利進京中舉榜名。回鄉再渡洞庭湖時,神木果然在此地不遠地段等候。李秀才心中大喜,請來幫工打撈上船,購獨輪車套馬拴帶回傢鄉。

秋冬,秀才京城高中,套車神木衣錦還鄉,路見鄉民在田間地頭以敲打銅盤驅趕啄食鳥雀,好不辛苦。舉人想到京城燃放炮竹之威,何不以此驅趕。於是與鄉民合計,巧用土炮放置神樹之上,用放炮驅雀,炮鳴鳥驚,遠走高飛,不敢下地啄食莊稼。同時大地還有鼠害為猖,故神木安放飛天鼠,滾地王下地,摳趕老鼠,使老鼠不敢糟蹋谷物,迎來豐收。這樣的喜訊很快傳開,村莊不斷的興盛,此後湘桂瑤民為瞭紀念這位年輕的功德壯舉,把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花炮節。

節慶時好不熱鬧,瑤傢青年男女身著盛裝, 放花炮,唱大戲,對山歌,唱山歌還吸引瞭附近村寨前來對唱。時留打油詩一首,“大塘山口裝魚口,山背樹底裝魚梁,油度井頭小水妹,車下橋頭來相會”。中秋村中龍獅簇擁迎花樹,瑤花男抬,堅花桿,裝火藥,神廟取火。 並請法師村中德高望重老者,對神樹祭拜,祈福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十花蓋頂好年景。

中秋節,上中村特有的節日習俗花炮節,承載著上中村厚重的歷史及節日風俗的演變和延伸,成為瑤鄉瑤族另一種團圓夙願的象征,憧憬美好生活的見證。上中村的傳統花炮節,在瑤鄉是首屬。

上中村的香花廟,有一個傳奇性的來歷。當初,上中村村民原是在後背山(半邊山)居住,一次大年三十殺雞祭祖,祭祖時殺的大公雞一刀下去沒死,這隻大公雞一飛就飛到瞭現在的香花樹下(香花樹就是桂花樹)。於是,村民把廟建在瞭現在的香花樹下。這裡還有一棵三百年以上的古樟樹。過去的廟很寬闊的,隻是由於建瞭學校,廟隻剩下現在的最經典部分。原來的香花廟與上遊的盤王廟同宗齊名。

還有一個古老的戲臺,2011年戲臺倒塌瞭,在倒塌的戲臺舊址上,又建瞭一棟教學樓。有戲臺,可見上中村的文化底蘊是很厚的。

上中村的花炮節,是上中村的狂歡節。為瞭辦好八月十五的花炮節,村裡年輕人早早地從打工的地方趕回來,再遠也要趕回來。一棵大花桿樹,一個花炮頭,一群17、18歲的黃花崽,用光鮮亮麗的母轎抬著花炮頭。

花炮頭有三個條件:三代同堂,第二代人的第一個必須是男崽,身體要健康,而且投標競爭交錢最多的人,這樣才有資格做花炮頭。花炮頭取神火,坐花轎,被眾人擁戴。

瑤鄉傳統的習俗是,廟前不築宅,廟後不葬祖,風水,地理、文化、氣脈都遵循瞭傳統習俗。

江華瑤族開春炮節

炮節是江華瑤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表示農耕開始,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炮節始於盤王,流傳至今。每年這一天主人身著節日的盛裝,敲鑼打鼓迎接八方親朋,傢傢戶戶殺雞宰鴨,用豐盛的飯菜招待客人。

開春炮節又名炮節,流傳在南嶺腹地的江華大圩、兩岔河一帶,是瑤族人民祭祀開春求雨、祈盼豐收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前後,瑤、漢族青年男女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載歌載舞、請願還願、抬炮放炮,為開春求雨、請願、還願,求草皇爺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歲歲平安。在瑤族人的傳統觀念中,鞭炮是能夠驅鬼避邪的吉祥物,春節期間聚集在一起燃放鞭炮,意在趕走往年的穢氣,祈祝新的一年裡大傢都平安幸福,萬事如意。

炮節有四步曲:鑼鼓迎客、長鼓迎春、放炮開春、歌壇情誼。儀式隆重,極具瑤族特色。

據悉,炮節的主要形式有行炮、坐炮。行炮又名搶炮,哪個村子搶到炮頭(又名炮公)就在哪個村子放炮。坐炮就是不用搶,固定在村子年年放炮。炮節有固定的程序。頭天晚上,請師公在炮主傢中做一夜法事,這時很多人傢裡都有親朋好友來瞭,很多人傢裡都會坐歌堂,有的對歌到天亮。 放炮當天上午,首先做法事把炮從炮主傢中請出,吹樂打鼓抬到祠堂(廟)請神,跳起長鼓舞拜盤王。

祭典完畢後,就到空曠的田中放炮。一般要放九炮:開春炮、求雨炮、許願炮、還願炮、人丁炮、求財炮、求福炮、平安炮、豐收炮。放炮時地動山搖,放炮的多達二十多人,觀者多達一兩千人。放完炮後多個村寨瑤胞組隊輪流做東開始跳長鼓舞、對歌等活動。炮節集放炮、瑤歌、舞蹈於一體,形式多樣,有賴以生存的沃土,並且在瑤山村寨一直流傳到現在,影響很大,2008年中央電視臺還播放瞭文明山炮節實況。

據瞭解,江華縣十分重視瑤族文化,尤其是瑤族民歌,因其旋律優美,貼近生活,內容豐富,深受群眾喜愛。如今,在高寒瑤寨兩岔河鄉與大圩鎮文明一帶,每年元宵節後的正月二十三左右,來自三湘四水的瑤族同胞仍然都會齊聚一堂舉辦隆重而熱鬧的開春炮節,熱情展開大瑤山“鬧春”的幸福畫卷。

白族連理會

每年夏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湖南省桑植縣馬合口一帶白族和土傢族青年男女自由談情說愛,結成連理的良宵佳節。

晚上,夜幕給土傢、民傢、山寨被上黑色的幃慢。明月照在山洞、樹林、草叢,一對對、一夥夥的男女青年,都相聚在一起,有的吃月餅,吹木葉,對歌賞月;有的竊竊私語,情意綿綿,共同編織著美好的未來..山頭燃起瞭篝火,大傢跳起瞭“擺手”“仗鼓”,這就是白族和土傢族一年一度的歡樂而迷人的“連理會”。

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土傢和民傢人不能通婚,土傢是世代居住,民傢是雲南來的客傢人,受土傢人的歧視。那時馬合口一帶土傢住在茶葉寨,民傢住在覆手坡,中間隔條山澗,洞兩旁都是懸巖絕壁,洞下流水咆哮湍急。土傢和民傢隔澗早相見、晚相望,但從不來往。

覆手坡有個白族姑娘叫香君,山歌咱得雲崔子圍著轉,桃花繡朵樣樣會,人長得像山花一樣鮮,一樣美,白族青年都想委她做婆娘,但她沒有答應。這天秋高氣爽,香君攀著澗邊的樹枝,在石壁上砍柴,不小心腳一虛,差點掉到深澗裡去,幸虧抓住一根青藤得救,可是右腳上的繡花誰給絆掉下去瞭。香君拍打著冬冬直跳的胸口惋惜不已,這時,一隻覓食的巖鷹展開翅劈向河水,叼起瞭花鞋,就要向高空飛去。說時遲,那時快,隻聽“叭”的一槍,巖鷹應聲落在香君面前。香君抬起鞋,感激地四處張望,原來對岸站著一個英俊的土傢後生,向她微笑,手裡還拿著槍簡冒煙的“啄火”,這個土傢後生就是茶葉寨有名的好獵手色森。香君不禁紅雲飛上臉腮,羞答答低下頭。

香君和色森就這樣認識瞭。從這天起,她像被什麼勾瞭魂似的,每天都要到溪邊砍柴,扯豬草,而色森每天比她來得還早,在對岸向她望;用目光傳情,一直等她走瞭才起身返寨。色森是個難得的好後生,就是土司的千金,也不知給地傳送瞭多少媚眼秋波,他一點不動心。自從見瞭香君後,做事無神,吃飯無味。對哪一個漂亮的阿達(即未婚姑娘)也不理。唯有對香君一片癡悄。後來,日久天長熟瞭,不再拘來往,彼此就用山歌隔岸來互訴衷情。可是山洞阻隔,二人難於手拉手面對面地相會,聰明能手的香君終於想出辦法,每天晚上紡紗織佈,忙得直到雞叫三遍。她紡呀、織呀,到瞭第二年秋高氣爽的日子,香君終於織成瞭一匹又長又寬的佈。十五的晚上,明月生輝,他們雙雙來到洞達,香君用山歌招呼色森,使他明白瞭相見的辦法,色森扔出繩索把佈匹拉瞭過去,牢牢地捆在洞岸主楓樹上。一座佈橋塔成,雙雙終於奔上佈橋相會。說也奇怪,當兩人剛踩到佈橋。那匹佈竟變成瞭一座石橋。原來二人的行動早已被月宮娘娘發覺,暗中相助,把佈橋點化為石橋瞭。

事後,民傢和土傢人都認為這是神靈所助,天意而成,也就消除瞭民族隔閡,取消瞭民傢土傢兩族人不通婚的禁習。香君和色森成瞭眷屬,這座橋也被人們稱為自生橋。

此後,自生橋就成瞭兩傢人往來交通要道,把土寨民鄉兩族人民聯系得更緊瞭。

湖南桂東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桂東較為重要的一個節日。在鄉下,正是春播結束後的第一個節日,所以也是走親串友的好時節。這一天,那些準女婿們還得帶上禮物去好好地去孝敬末來的嶽父嶽母。

每到端午前後,在城鎮墟市上都可以買到粽子,而鄉下人一般都是自裹自用。桂東的粽子,大多是三角粽和小寶塔粽;通常是用玉米、紅棗、紅珠豆、花生、包谷、花豆、大豆、臘肉等攙和在用木堿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用粽葉包裹,用棕葉線紮緊,五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蒸爛即可食用。也有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剛開鍋的粽子,外觀青綠,內裡嫩黃堆累,清香撲鼻,令人食欲頓生。桂東人一般喜歡用粽子蘸糖吃,但忌用蜂蜜,(據說粽子蘸蜂蜜易發生食物中毒,據說而矣,尚末考證)。另外,因粽子含木堿和糯米,一般在食用前得喝些白開水,同時在烈日下勞作或遠歸的人不宜立即食用,否則容易起急痧。 身體不適的人也一般不能食用,以免加劇病情。

粽子也是桂東鄉下人往來的禮品。大凡桂東的紅白喜事中,主人傢一般都會包裹粽子,作為打發客人的禮品。包裹粽子時,三五個農傢婦女圍坐在一起,一邊聊著傢常,一邊用靈巧的手撮、包、紮、剪,一串串的粽子,便在她們手下衍生出來瞭。主人傢一般也追求她們的數量,但粽子壓得緊不緊、紮得牢不牢、外形是否整齊大方,直是賓客們衡量婦女們是否能幹的標準。

在端午前後,桂東各鄉鎮集市山草藥成行成市。有菖蒲、大葉艾、柴胡、小山楂、葛藤、七葉一枝花、活血藤、半夏、魚腥草、左蘇、鉤藤等,各傢各戶都成捆地購置作傢常用。還有不少人傢也趁此時機購置些山藥、小活蛇、蜈蚣、狗魚,再配以人參、枸杞、杜仲、五加皮等中成藥,用高度白酒浸制成桂東獨特的傢用藥酒,對風濕、跌打有奇效。

在清泉鎮和橋頭鄉流行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到端午節這天,傢傢戶戶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把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傢裡自配雄黃酒,全傢大小輪流嘬飲少許。然後,由傢中年長者將剩餘的雄黃酒沿房屋周遭噴灑,重點是雞舍、豬圈、茅側等地,目的是防蛇豸。

傳說端午這天的午時,不論您在什麼地方,隻要隨手摘一片草葉,用意念想象著它可以治什麼病,絕對奇效。上瞭年紀的人時常念叨說:端午午時人吃藥,午後即是鬼吃藥。稍講究一點的傢庭還得在午時前備好全天用水,作好整天的飯食。不少傢庭興作午時茶,即在端午這天的午時(十一點到中午一點),采集茶葉、艾葉、薄荷、菖蒲和山楂葉等不同的五種嫩葉,曬幹制成午時茶,用時直接泡水喝,有散痧、散熱、止痛、祛風濕等功效。

鄉下很多地方還流行著給小孩燒燈火的傳統。端午節這天,傢長先用暖水把小孩子沐洗一新,然後叫上有經驗的長者給小孩“捉蟲”,常見長者煞有其事地抓著小孩的雙手左端右看,突然趁小孩沒提防之際用針刺破其指,擠也所謂的“蟲血”便算完成瞭捉蟲的任務(據說,這與醫學上的“通關”相類,也有的說是主治小孩食疾癥或疳疾癥,未考證)。此後將小孩兒脫個精光,用燈芯草或艾葉蘸油茶油點燃炙灸小孩相應的穴位和經絡。火灸之時,“啪”的一聲響,隻見小孩臉蛋兒梨花帶雨、胖嘟嘟的小屁股一顫一顫、雪白的小腿兒拚命地亂蹬:“媽媽,俺不敢瞭!”--好像自個兒犯瞭事,媽媽正在懲罰著自己!

通常給一個小孩燒燈時,鄰裡的小孩便做賊似的溜走個精光,甚至不少的小孩子在過後好幾天一聽到燒燈火還顫顫栗栗汗不敢出。因為這種方法技術性也要求較高,稍有閃失,便會造成小孩子終生殘廢,同時手法也太過殘忍,很多的傢長都不忍讓自傢寶貝孩兒活受那份罪,給小孩子燒燈火的越來越少瞭。隨著醫學進步,燒燈火的習俗也終將會為現代的防疫手段所嬗替。

奉賢風箏節

風箏,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漢高祖劉邦麾下大將韓信,為刺探楚軍軍陣而發明瞭風箏。經過二千多年的演繹變化,風箏已成為大眾喜愛的娛樂運動。

位於杭州灣南岸的奉賢,自1992年起,每年在早春三月或是金秋十月都要舉辦風箏節,以風箏會友,切磋風箏放飛技藝,已成為奉賢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已先後成功舉辦瞭三屆國際風箏節和五屆國內風箏邀請賽,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挪威、荷蘭、比利時等二十多個國傢和幾十支國內風箏代表隊曾同場競技,比試風箏制作和放飛技巧,吸引瞭國內外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觀摩。

風箏節期間,還配合舉行形式多樣的“東方對蝦節”、“經貿洽談會”、“商品交流會”、文藝表演等旅遊參觀活動,以風箏牽線,促經貿聯誼。

《中國日報》(英文版)、《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報刊都先後對奉賢的風箏節向海內外進行報道。廣闊海塗、海灣風光、海風習習、氣候宜人,鷂翻鳶飛,置身期間,心曠神怡。

奉賢風箏節已成為奉賢人民心目中的一個盛大節日!

端午節15個傳統習俗

年輕人一般隻知道端午節吃粽子,其實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煮雞蛋、賽龍舟、沐蘭湯、帶葫蘆……今天盤點端午節的15個習俗,看看你知道哪一個!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瞭,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瞭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端午節除瞭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不吃的東西便是雞蛋。關於端午吃雞蛋的民俗,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總要溜到民間播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做母親的對此十分心疼,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代。

女媧得知此事後,便去找瘟神說:“今後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隻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裡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瞭。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劃船運動中的後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瞭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傢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征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隻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陜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瞭,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艷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麼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麼色就用什麼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傢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傢傢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遊百病

遊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於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遊百病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據說遊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瞭叫“紮百病”。就是說把百病的根子紮下瞭,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遊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寺廟。不去那裡心中如今年白過瞭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裡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裡山路。平時忙地裡忙傢裡,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裡不管,傢裡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傢外遊,不圖升官發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