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麗江納西族棒棒節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節。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是以集會的方式進行,所以也叫棒棒會,亦稱“彌勒會”、“米拉會”。是納西族歲時交易會。

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瞭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瞭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

除瞭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瞭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傳說一

棒棒節傳說古時候納西族人們的最高統治者木土司想要實行土地改革,跟上改土歸流的腳步,但是這樣的改革並不適合這裡的人民,於是納西族的人們群起而反抗他們的土司。

那時侯的納西族人民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他們隻有耕作時的鋤頭棒子和竹竿木棍這些東西能做武器,這些淳樸的人民便舉起這些棍棒對木氏土司傢族進行示威和反抗,流傳到後世,就形成瞭棒棒會的風俗。

傳說二

麗江納西族棒棒會也叫“彌勒會”或者“米拉會”,據傳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當地喇嘛教徒朝廟念經,村民進香祭拜彌勒佛,後來漸漸演變成農具交易會,其中以用作斧頭把、鋤頭把、錘子把等的木頭棒棒最多,所以簡稱為“棒棒會”。納西語中有一句話叫“達哇納西努”,意思是一過年納西人就忙瘋瞭。年前瘋狂采購年貨,年中瘋狂吃喝玩樂,到瞭正月十五,則意味著年過完瞭,大傢開始忙著準備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農具,久而久之,便形成瞭一個獨特的節日:棒棒節。因為是以集會的方式進行,所以也叫棒棒會。

節日特色

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聚居麗江的納西族都會舉行棒棒會。這天,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一大早就趕往會場。

現在的棒棒會比起以往更加豐富起來,有瞭花草樹樁,還有人們自制的小弓箭,竹制的劍,新捆成的竹掃帚,篾簽編的筐,背籮和簸箕。當然,最多的還是傳統的斧頭把,錘子把,鋤頭棒,拖把棍,吹火筒和各式的竹刷子,馬籠頭,雞籠,犁,桶,耙。淳樸的納西族人們還在這天買賣棺材板,似乎這個神奇的民族並不避諱提及死亡,讓人們不得不佩服他們。

其實棒棒會實際上是一次為春天的農忙季節而準備的農具交流會,會上的竹具,鐵具,木具與樹草花卉似乎同時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勞作的開始。這個獨特的節日也是納西族人民勤勞的體現之一吧!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