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雲南雙柏縣鄂嘉七月十五節

雲南雙柏縣鄂嘉七月十五節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鄂嘉七月十五街,又稱“鬼街”、 “彝族狂歡節”,因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鬱而聞名。關於鄂嘉七月十五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鬼街”源於古老的祖先崇拜習俗。每年舊歷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是祭祀祖先的大祭之期,傢傢戶戶要接祖先祭祀。舊歷七月十五這天,是送祖先回歸之日。這一日,人們攜食帶酒雲集於大紅山上,殺雞宰羊、焚燒紙錁祭祖送祖,還請畢摩唱頌祭祀歌、跳神舞。隨著祭祀活動的延伸人們在祭祀活動中逐漸加進瞭商品交流等活動,逐漸地,舊歷七月十五的祭祖送祖活動演變成瞭“鬼街”。

另一種說法是七月十五街源於古老的氏族部落群居生活。很早很以前,現在的鄂嘉地區以界牌為界分為上四裡和下四裡兩個部落群體。由於保護民族部落的利益,上四裡和下四裡兩個民族部落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終有一日,下四裡的小夥子為上四裡姑娘的情歌而動,上四裡的姑娘被下四裡小夥子的弦聲所引,兩個不同氏族部落的姑娘小夥子偷偷走到瞭一起。擋不住姑娘小夥子之間的“活著要笑在一起,死後要埋在一起”的純真愛情,最後,上四裡和下四裡兩個氏族部落終於“言歸於好”。於是他們選擇紅山梁子這塊風水寶地,殺雞宰羊,祭祀先祖,封僵解凍,開親往來。人們在紅山梁子上開懷暢飲、踏歌對調、談情說愛狂歡瞭三天三夜。從此,每年的舊歷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街這三天,便成瞭他們踏歌對調,傾訴心懷,尋覓情緣的節日。

農歷七月十三日,人們開始從四面八方聚集鄂嘉小鎮。他們當中除當地百姓外,還有周邊地縣挨近的群眾,以及來自省州的賓客和各種商傢生意人。七月十五街在鄂嘉民間流行和持續瞭幾十甚至上百年,天幹地旱不衰、風雨無阻不斷,而且日漸興旺,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年年增長。鄂嘉每年都有四至五萬人,最多時達到六萬多人參加七月十五街這個傳統的民族盛會和節日,是鄂嘉鎮總人口的兩倍多。

最能體現七月十五街這個民族傳統節日熱鬧氛圍和狂歡場面的,就是民族群眾自發組織的笙歌唱活動瞭。“弦子一響腳就癢、圍攏圍攏跳笙來”、“跳笙跳到太陽落、跳起彈灰(地上的灰塵)做得藥”……走進鄂嘉七月十五街,這樣的調子還有許多。表現民族和睦、喜慶生活的有“三六面”、“倒趲順趲笙”;情意綿綿、或悲壯激越、或回腸蕩氣、或耐人尋味的山歌小調阿乖佬”、“仁意調”、“苦情調”等;不論哪種腔調的對唱,不管男女老少的歌聲,都是隨口而出,出口成章,情真意切。“七月十五來趕街,隻是趕街來遇你”、“聽說趕街妹來到,不吃不睡等著你”。這是表達七月十五街男女相會心情的男女對唱。“好花不消多澆水,風裡雨裡自然開”、“好酒不得同杯吃,好花不得同樹開”這是對失去愛情追憶和惋嘆的男女對唱。“生時要做藤纏樹、死瞭也要一處埋”、“一口棺材裝不下,兩口棺材垛起埋”、“生生死死不分離,生死路上手牽手”。這是表達貞忠愛情的男女對唱……

當夜幕來臨,鄂嘉七月十五街的笙歌活動開始進入高潮。整個鄂嘉小鎮的街道上、場壩裡,到處是笙歌跳唱的隊伍和歡樂的人群。他們在“錚錚”的三弦和歌“王”和舞“手”的引領下,時而輕歌漫舞,時而高歌狂跳,歡暢甜蜜地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氛圍裡,直到東方發白,成群結隊的笙歌隊伍才漫漫散開,狂歡娛樂瞭整整一夜的人群才從小鎮的四面八方逐漸離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