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族耍海會
耍海會是雲南白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又稱“撈屍會”。時間大理一般在八月初八日,洱海在七月二十三日,劍川在六月二十五日。
據師范《滇系》記載:“七月二十三日,大理西洱河有賽龍神之會。三日,則百裡之中,人、遊艇咸集,禱於大理洱海神祠(祀段赤城)。燈燭星列,散蘭霧橫。巫祝既畢,竄與彼間。即人無貴賤貧富、老幼男女都出遊。酒肴笙歌,揚帆競渡。”
由於起源傳說不同,耍海會的時間也有前後,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鄧川、上關、喜洲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大理、下關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八月初八開始,耍海的內容大同小異。鄧川、喜洲的白族群眾身著民族盛裝,聚會於彌苴河兩岸和洱海之濱,舉行用彩船遊河泛海、唱山歌對調子等活動,持續三至五天。會期,傢傢戶戶都要接姑娘請客,節日隆重程度如同過春節。大理、下關沿海的白族群眾除舉行劃船耍海對歌活動外,還要舉行規模盛大的龍船比賽活動。賽前,參賽的各村都要彩畫龍船,並在船上掛彩和插旗,將龍船裝扮得絢麗多姿。比賽時,看誰最先繞過海心的標記轉回到岸邊,最先回到者為冠軍。觀看和助戰的人群匯集在海邊,搖旗吶喊,為參賽龍舟助威。
大理白族耍海和賽龍船歷史悠久,據史籍記載,始於南詔、大理國時期,最初與崇奉龍神有關,後來發展為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大理的要海會不再限於當地的白族群眾,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遊客、外賓也參加瞭耍海活動,使節日的規模更大更熱鬧。
耍海會又叫“撈屍會”。關於此會,民間有兩個傳說故事:一是從鄧川到喜洲一帶,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投入獼苴河殉節的柏潔夫人;二是八月初八,是皮邏鄧的妻子白節聖妃跳海殉夫的日子,大理耍海會,是打撈白節聖妃的屍體。三是大理、下關一帶則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誠。
相傳,南詔時期,點蒼山的馬耳峰下出瞭一條大蟒。它或潛伏山澗,張口吸氣,把人畜吸入血盆大口中,或潛入洱海,興風作浪掀翻船隻,弄得蒼山洱海的百姓不得安寧。南詔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議除蟒辦法,文官武將皆策手無束,最後隻好張榜招募勇士殺蟒。
段赤誠是點蒼山下的石匠,他心地善良,力大無比,武藝高強。他聽說惡蟒危害百姓,人人自危,便決心為民除害。於是,他前去應詔,揭下瞭榜文。他深知隻身與惡蟒搏鬥,勢必有去無回。但為民除害,亦死得其所。於是,他想出瞭與惡蟒同歸於盡的妙計:他手提寶劍,背上捆紮24把鋼刀,刀口都塗上瞭毒藥。
這天傍晚,正當惡蟒又在洱海興風作浪時,段赤誠駕船迎著狂風駭浪沖瞭上去,揮劍與惡蟒搏鬥。當他精疲力竭時,惡蟒張開血盆大口把他吞進肚裡瞭。這時,他拼瞭全身最後的力氣,在惡蟒肚裡翻滾著,用手中的寶劍左戳右刺,背上的鋼刀更把惡蟒的五臟六腑割得稀巴爛。惡蟒終於被除掉瞭。岸邊的老百姓為瞭安葬段赤誠,大傢紛紛駕船出海,把飄浮湖面的惡蟒屍體拖回岸邊,剖開蟒腹,揀出段赤誠的遺骨,安葬在點蒼山的馬耳峰下。民間傳說殺蟒英雄段赤誠救民殉身之後,成為靈帝,和白族的其他兩位傳說裡的民族本主神“建國皇帝”和“保安皇帝”,合稱白族“三靈”,永享白族民間煙火祀奉。
為瞭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們將蛇骨燒成磚頭,在段赤誠墓地上建起一座大塔。同時,每逢段赤誠下洱海殺蟒這天,遠近百姓便仿效當年駕船搶救段赤誠屍骨,紛紛駕船出海,遂成流傳到今天的耍海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