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姚龍街太子會
農歷四月初八,大姚縣龍街鎮人頭攢動,來自四裡八鄉的各族群眾歡聚龍街集鎮,歡慶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節日——太子會。
龍街鎮太子會,歷史悠遠,民風民俗濃鬱,地域特色明顯,它源於大姚縣龍街鄉的一個神話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年,主管龍街地區降雨的神是東海龍王的三太子,龍街人蓋瞭龍王廟,廟裡供三太子神像,享受社民香火。
有一年,三臺子耍起野性,直到栽秧季節還不下雨,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直曬得水源幹涸,地皮開裂,禾苗幹枯,地上的人民獻上供品,叩拜下雨栽插,而三太子對人間的旱情就是視而不見,這把人們急壞瞭,同時也把人們惹怒瞭,大傢抓起草繩子,跳上供奉三太子的神臺,套在龍太子的脖子上,扳倒在地,用抬杠串在草繩上,將三太子神像抬到已經曬得滾燙的土垡堆上,憤怒地說:“讓你也來嘗嘗幹旱太陽曬的滋味!”這下龍太子慘瞭,龍皮,鱗片被毒辣的太陽烤焦,口幹舌燥,氣息奄奄三太子隻得連連向人們求饒,並讓雷公趕快行雲佈雨,很快,天降甘霖,如註的大雨就下起來瞭,翹首盼雨的人們,馬上開始放水,靶田,栽秧,當年獲得瞭好收成。
人們見龍太子認輸,“烤”太子還很靈驗,這年以後,龍街人民就把降服太子的農歷四月初八這天當作節日瞭,年年舉辦太子會,年年烤太子,會會耍水龍,邊耍邊向龍潑水,洗滌龍太子被曬傷的鱗片。從此以後,龍太子無可奈何,隻好看人們的眼色,按時行雲佈雨,從此,龍街地區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街太子會就一直傳承延續下來。
這樣的情形不知傳瞭多少代,過瞭多少年,人們用棍棒杈著玩耍三太子的模樣,形成瞭今天的節日活動“舞龍”;用木頭刻的模樣,形成瞭今天的民族樂器“龍頭月琴”,大傢手拉著手歡跳,形成瞭今天的民族舞蹈“左腳舞”,歡笑聲也發展演變成今天美麗動聽的“彝歌”。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十裡八鄉的群眾和商傢都雲集到龍街集鎮,縱情歡歌並進行物資交流,一代一代沿襲至今,形成瞭各民族兄弟姐妹進行文化和物資交流的傳統盛會——太子會。
今日龍街盛會,雖從廟會傳來,卻超出龍的新意,獨具一格,盛會隆重,熱鬧非凡。
盛會到來這天,數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附近鄉、縣的,州內的遠道而來的,整條街上,穿紅著綠,人聲鼎沸,挨肩接蹲。擠得水泄不通。
活動開始,在鑼聲、鼓聲、爆竹聲中,麒麟、獅舞,邊耍邊跳開道。旱龍、水龍,金晶光亮。分別兩組壯漢高舉長龍,步入街上的鑼聲鼓點中,引寶在前,龍頭高舉,隨著龍頭的擺動,龍身忽卷忽舒,緩緩向前移進。街道兩旁的住戶人傢,遠見雙龍滾動而來,迎龍頭龍身,將早準備好的清水,從窗口、簷口上高高潑下。頓時雙龍滾動,水花四濺,真有龍騰高空。引水降雨之勢;人們歡呼雀躍,真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樂。
在街上耍完一圈,麒麟、獅子靠邊休息,旱龍停在海邊。一對壯漢高舉水龍,下海而去。隻見龍頭龍身龍尾一起一落,在水中翻卷。隨之,在水中忽騰忽沒、忽卷忽舒,忽起忽落,攪得清澈的海水水波層層,浪花飛濺。
耍完水龍,從花箐到街上兩進米的車道上,又獨具風格,十人、二十人一圈,拉起手在月琴、小二胡的伴奏下,彝漢兩族青年男女,跳起歡樂的舞蹈。歌聲、月琴聲、跳腳聲一浪高一浪。從中午開始,通宵達旦。直到第二天中午,方才四散而回,去投入栽種大忙活動。
龍街會自然伴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其他盛會不相上下。獨特的,那就龍的新意,龍的舞耍,龍在街上的壯觀,龍在水中的奇景瞭。
上一篇:羅婺彝族納蘇頗過春節習俗
下一篇:雲南武定萬德二月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