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保山端陽花街
說到保山城的端陽花街,真的是無人不知曉、老少均向往的熱鬧集會。它是集花、藥、鳥、蟲等當地土特產品於一體的古老、傳統、約定俗成的民間自由貿易活動。
每年端午節,保山滿城滿街皆花,群花爭奇鬥艷,匯成南國特有的保山花街。
保山人愛花種花的歷史久遠,遠可上溯漢晉,後至元明清,尤以明末清初為盛。明代旅行傢徐霞客觀保山花街時曾留下膾灸人口的詩句:“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皆花,如錦如雲,極為佳麗。”保山花街的由來,與保山的開發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紀,途經保山前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即已形成。在公元69年,漢王朝以保山為中心設置瞭永昌郡以後,歷代官兵、學士、商賈、移民便接踵而至,他們帶來瞭內地栽花接木的培植技術,帶來瞭內地燦爛的文化,加之保山氣候宜人,陽光、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花卉生長。而花街作為一個市場的形成,是在清咸豐年間,迄今100多年。千百年來,保山人民形成瞭以花陶冶情懷,以花繁榮市境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全城傢傢戶戶包棕子,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城內街頭巷尾,各種花、草、鳥、魚、燈、藥材、小吃、土特產等競相舉市,花卉滿欄,大傢聚市觀賞成交,年復一年,規模漸大。歷史繁衍,栽花接木,培養花卉,端陽趕花街就成瞭保山人民的傳統節日。
如今這一年一度的保山端陽花街,一開始不叫花街,而是叫藥街。當初人們於端午節這天從四方八鄰湧進城的是趕藥街,而不是趕花街,大傢在街上買賣的不是花,而全是中草藥。
清朝咸豐辛酉年(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永昌的紅白旗相爭(保山通稱漢回相爭)十分激烈。這次大亂中,永昌城內被殺和自殺的人有幾萬。由於死人較多,一個月之後永昌城內瘟疫(當時的人稱其為痧癥)流行。此時,在永昌城內行醫的張姓老中醫就教城內活著的居民們,用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等物對水井、室內和房前屋後消毒;並用青蒿、青松毛等燒火熏屋;又用艾蒿、藿香、薄荷、車前草等熬水喝;還用千裡廣、小木桐、金竹葉、桃葉、柳葉、小蕁麻等煮水擦身沐浴等方法消除瘟疫。這些方法十分有效,一時間,逃到城外和四山去躲避瘟疫的居民紛紛回城,按張老中醫教大傢的方法來消除城內瘟疫,使永昌城內恢復瞭人氣。這期間,永昌城內的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及各種藥草成瞭救命的奇缺貨,城外和四山的人們得知這一情況後,就紛紛將這些材料和藥草運進城裡賣,使城內的瘟疫得到控制並逐步消除。
第二年(公元1862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保山壩和四山的人們意識到熱天已來臨,上年的瘟疫有可能會復發,大傢就按戰亂以前每年端午節進城趕花街的習慣,自發的帶上中草藥到城內去賣。當天,由於人多藥多,就在城內最熱鬧的上、下巷街形成一條藥街,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端午節)保山壩及四鄰山鄉的人們,都自覺的把自己一年來積攢的各種中草藥帶上,到永昌城內去趕藥街。端午節趕藥街又成瞭永昌城鄉約定俗成的規則,每年都如此。
這一年一度趕藥街的傳統內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增加,藥街上除瞭買賣中草藥以外,買賣花草蟲鳥的成份也多瞭起來。到瞭清朝光緒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永昌藥街的成份已恢復到明朝開始至回漢相爭以前以花為主的街,有人提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永昌的藥街也應改一改,有病無病都是藥,每年趕一天街子還叫藥街實屬不雅。於是,民眾們經過商議後,就主動、自覺的把趕藥街恢復成趕花街。從此以後,永昌“端陽花街”就正式復名,並且一直延續趕到和叫道現在。
相傳,保山的“端陽花街”起源於明朝嘉靖初年。當時,永昌的讀書人張志淳做官到明朝廷的戶部右侍郎,被人們稱為“張侍郎”。後來,張侍郎告老還鄉,就居住在永昌城(保山城)內的上巷街。
張侍郎回到永昌故裡後,在永昌城上巷街的宅第內建起瞭自己的花園,號稱“張傢花園”。園內廣種各種花木盆景,花卉的數量和品種都十分繁多。每年的農歷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永昌一帶百花齊放、爭奇鬥艷之時。而當時永昌民眾早已有農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的傳統。每到端午節這天,張侍郎這位榮歸故裡的朝廷大員,就命下人將自己傢花園內的各種花木盆景抬到宅外的上巷街沿街擺放,讓城內與四鄉八鄰的父老鄉親與自己一同共賞花卉,以增加永昌城內的節日氣氛。
時間一長,永昌城內的其他大戶人傢和有條件的居民們,都效仿張侍郎傢,每到端午節這一天,就把自傢栽培的花木盆景也抬出來沿街擺放。久而久之,一到端午節這一天,永昌城內的上、下巷街就成瞭擺滿花卉的一條街,人們也把端午節紛紛湧到這一帶觀花、賞花作為一種時尚。這樣,永昌城內的花街就自覺、自發地形成,四鄉八鄰的民眾端午節進永昌城趕街看熱鬧也就被稱為“趕花街”。如此的民間端陽節趕花街,也就自然成為永昌民眾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律。
綜上所述,保山種植花木歷史久遠,遠可上溯漢晉,後至元明清,以明為盛、花街作為一個市場的形成,當在清同治年間,即1870年前後,距今11O多年。至於保山花街恰逢端陽,除歷史原因以外,應歸於以下三個原因:一、端陽前後花木茂盛,生命力殊強;二、端陽節賣雄黃黨參等藥物,與花街興起合轍;三、農事已畢,人有閑情。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保山解放後花木業有較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保山百廢俱興,百業正舉,不僅傳統花街繁榮,花街期間的商品交易亦隨之興旺昌盛瞭。自然,每到端陽節,或政府組織或群眾自發組織,人們自覺在店門口展出自傢培養的花、盆景等,保山花街成為瞭保山人民的盛大節日。
上一篇:廣東臺山清明節“行山”習俗
下一篇:太原年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