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韓城徐村清明勝過年
史聖司馬遷的故裡在陜西韓城市。他的後裔在韓城徐村。有趣的是,徐村沒有一個姓司馬的,也沒有姓徐的。該村主要由同馮、同兩姓組成。兩千年來,馮、同兩姓村民進一個祠堂,祠堂裡供奉同一個祖先:司馬遷。
徐村人傳說,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瞭句公道話,不僅觸怒瞭漢武帝劉徹,受瞭腐刑,而且得罪瞭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司馬遷認為李陵戰敗被降與李廣利指揮失誤和未能及時供應糧草有關。李廣利誣陷司馬遷不僅與降番的李陵有勾結,而且在《史記》中詆毀漢武帝。漢武帝立即下詔,將司馬遷抄傢下獄。
司馬遷膝下有二男一女,長子司馬臨,次子司馬觀,小女司馬英。聞聽兇信,全傢驚慌,擔心皇帝株滅司馬九族,於是連夜商議:決定離開南高門村,躲避到西北方向的老牛坡;全傢改姓。為瞭避免後代忘記自己是司馬子孫,將司馬二字分開,大哥姓司,加一豎改為同;二哥姓馬,加兩點改為馮。從此,司馬遷後裔姓瞭同和馮。
當晚,他們躲避到老牛坡。這裡三面為溝、一面可上森林茂密、山大溝深的嵬山,十分隱蔽,又利於逃匿。當時定名“續村”,意為南高門村的繼續,怕被官傢識破,將續字改為取同音字“徐”。“徐”字有剩餘的寓意,指司馬遷有後人。長期以來徐村馮、同兩姓不僅祭祀同一個祖先,而且兩姓堅持不通婚。
進入徐村,好像進入瞭一個司馬遷紀念館,村民就是講解員,建築物就是展品。不僅從群眾三句不離司馬遷的言談上,而且從村中的建築物上,處處可以體會到徐村人對司馬遷的追思。徐村流傳“司馬遷塑像留大須”、“忽必烈大祭司馬遷”等眾多關於司馬遷的傳說,村民通過口傳心記,一代又一代傳述,讓子女從小就記住祖先司馬遷的功績和冤屈。徐村成立有“司馬遷祭祀委員會”和“司馬遷研究小組”。
徐村雖然沒有姓司馬的,但有司馬祠堂。據說最多時有9個司馬祠堂,“文革”期間多數被毀,目前還有兩個。其中村東的“漢太史裔”祠堂,因火災大部分倒塌,隻剩門廳,另一個是村南的“漢太史遺祠”,完好無損,是馮同兩姓共用的總祠堂。
村中有個澇池,形狀像硯臺,村民稱作史公墨池。
村北有司馬遷墓,傳說是司馬遷後人偷偷埋葬司馬遷的真骨塚。此墓前有一法王廟。過去,法王廟裡的法王泥塑像後有一木雕假山,山上有兩個不被人註意的木雕小人,一坐一跪,代表瞭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自古至今,每年清明節,徐村人都要到此祭祀。他們明祭法王,暗祭祖先。就是“文革”期間,此項活動依然保持。
清明祭祀司馬遷,是徐村人2000多年來鐵打的傳統。法王廟坡下的入口處,有座600年前的石牌坊,上刻4個大字從右至左為“法王行宮”。外人以為這是前往敬法王神的牌樓。徐村人一直從左向右讀:“宮刑枉(王)法”,暗指司馬遷蒙冤。司馬遷真骨塚前的法王廟有副對聯:錯隱錯隱錯錯隱錯隱辨不明,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
改革開放以來,參加徐村人祭祖活動的越來越多,有單位的,有學校的。特別是一些外村的人認祖歸宗,有本市的,也有外縣的。有位叫德田普一的日本學者,研究司馬遷30多年,非常崇敬司馬遷,將全傢改姓“司馬”。
比過年還熱鬧的清明節
司馬遷雖然準確地記錄瞭中國數千年歷史,卻沒有寫下自己的出生日期,他的逝世之日更是無人知曉。徐村民間相傳,農歷二月初八是司馬遷生日。民國前,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徐村還有“太史廟會”。其他地方的清明節悲切灑淚,這裡卻像過年一樣喜氣洋洋。
傳說,司馬遷去世後,族人將司馬遷遺骸悄悄安葬,每年清明在半夜偷偷在墓旁祭祀。一年清明黎明時分,村民正在祭祀唱戲時,忽然傳來消息,稱有朝廷官員直奔徐村,族人忙奔向九郎廟,假裝拜神。結果來人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是來報喜的:漢宣帝已正式準許《史記》公諸於世。這對於司馬遷的後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事,比過年還要高興,他們喜出望外,立即在九郎廟敲鑼打鼓慶賀。清明因此成瞭司馬後人最喜悅的日子,從此每年清明前一天晚上,他們都要唱跑臺子戲紀念。
清明當天,同、馮兩姓的人,不僅要在村內的司馬遷祠堂司馬遷墓上祭祀,還要上芝川鎮的司馬遷祠去祭祀,放鞭炮,張燈結彩,熱鬧程度賽過春節。民國29年跑過一次臺子後,因抗戰而停,從此再沒有舉行過。但掃墓一直存在。
上一篇:清代皇帝過年吃什麼?怎麼吃?
下一篇:清明節各地飲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