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中民俗放天燈
陜西關中地區的老百姓每年七月初七和正月十五有放天燈的民俗,天燈也叫孔明燈、點天燈、太平燈、祈福燈,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所發明。
關中西部渭北大荔縣和華縣一帶逢年過節有放飛天燈的習俗,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所發明。他所帥領的少量部隊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與援兵取得聯系,於是制出能瓢浮的紙燈,系上求救信息而脫險。後人在年末歲首(正月十五)放天燈,表示送走過去一年的瘟病邪氣,並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婦女們祈求在外的丈夫,心像天燈一樣紅亮,不忘夫妻間恩愛。老人們盼望出門的兒女,不要忘瞭回傢,並祝願他們平安無事。
天燈由主體、支架和外罩三部分制成。主體用竹篦編成上部封閉的圓筒形,下部開口。支架用鐵絲成十字形固定在主體開口段底部。主體外部用白色或紅色綿紙包圍糊牢。為控制放飛高度和范圍,底部支架上可栓絲線。放飛前,在支架中間部位梆一塊沾有煤油、機油或菜油的棉佈,將油點燃,等燈內熱氣充滿體內有升力時放手升空,直至油料燒完燈滅。
關中的東府一帶,有正月十五放天燈的習俗。
(作者:陳嘉瑞)
關中過年,過瞭初五,晚上就開始打燈籠瞭。但打燈籠主角是娃娃們,大人們是不參與的。但到瞭正月十五的晚上,卻有一項大人、幾乎是全村大人參加的活動:放天燈。
放天燈起於何時,說不太清楚,似乎來歷久遠。為什麼放天燈,有兩種解釋:一是隨著天燈的燃放、升天,人們一年的晦氣和不順之氣,都會隨著天燈的飄升而被遠遠地帶走瞭,放天燈寄托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二是季節的原因。春節前的一個冬季,都是冬閑的季節,早年的農村沒有什麼活路,也少有什麼集體活動,人們大都貓在傢裡,生活單調和寂寞。通過放天燈、追天燈,人們大呼小叫,奔逐吶喊,舒展四肢,釋放瘋跑的野性和樂趣,也是身體和心理方面需要調節的內在需求。
天燈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為互通軍情所發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燈”。天燈飛升的原理是熱氣球的原理。天燈內部充滿瞭熱空氣以後,膨脹的熱空氣比重變輕,產生浮力,就可以帶動著天燈向空中飛去。等到天燈儲存的燃料燃燒凈盡以後,熱空氣不再產生,天燈就會自己漂浮。最後因裡邊的空氣完全變冷,天燈就開始自由下降,以至最後終於落地。
做天燈的步驟是:用破好的竹篾子,紮成一個近乎一人高、三尺多粗、高高的桶狀,頂實而口空。紮好以後,外圍用上好的麻紙糊嚴。在其下端,用鐵絲四邊牽起,固定一隻大碗,大碗中,再放置幾根拇指粗的燈芯,這樣天燈就做好瞭。放天燈的時候,要有專門的嚴肅老者指揮,其作用類似於今天的火箭發射指揮員。
首先是幾個熱心而又靈醒的小夥子,幾人相拱把天燈平穩抬起,然後旁邊有人給碗裡添滿油,點燃全部的捻子,天燈就點亮瞭。這個時候,天燈周圍已經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接著,人們在老者的指揮下,點燃地上的柴禾堆。柴火點著瞭,噼噼啪啪的,火星子亂飛,火焰竄起一米多高,映得人人臉上泛出紅光,吶喊之聲開始地動山搖。天燈的下口沖著火堆,火焰的熱空氣開始填充天燈的內倉,人群就安靜下來。這時現場鴉雀無聲,哪個小孩不懂事吶喊,就會受到大人的斥責。等到熱氣充滿瞭,人們手中的天燈產生出浮力,老者會適時地下命令:放!眾人聞聲,一起松手,天燈就緩緩升起,越升越高,圍觀的人們一片歡呼。明亮的天燈離開瞭人們,慢慢向天上飛去,一個龐然大物,自己飛起來瞭。人們就都仰起脖子,追著天燈,看天燈在高空中越來越遠。
天燈進入空中,就受到瞭空中氣流的影響,它便順風平行地遊走。這時,指揮放天燈的老者就會根據經驗,判斷天燈將要飛去的方向,指揮著一幫年輕人沿大路地面跟蹤。這時人們歡呼著,吶喊著,打著口哨,跟隨著天燈,向飛行的方向追去。人們有沿大路的,有抄近道的,更多的則是隨著天燈,在田地曠野裡狂奔追逐。擁擠、踩踏、自己跌倒又絆倒別人者,都會引來一片埋怨與笑罵。
如果在風小的夜晚,天燈會一直向高空升去,人們追逐的距離不會太遠。但遇到有風的日子,天燈一升空,就隨風漂浮瞭。越高,風越大,天燈漂浮得也越快,這可就苦瞭追燈的人。由於過於專註,人們會不知不覺間追出好遠,有時會追出四五裡地。往往追到最後,隻剩下幾個興致亢奮、體力過人的人。人們追天燈,在圖高興、撒歡放野之外,也有目的性,就是拾到落地的天燈以後,收拾一下,第二年還可以再用。
也有追天燈毫無收獲的。有一年,渭河南岸的村子人追天燈,誰知天燈最終越過渭河,向北落去,追的人隻有隔岸幹瞪眼。也有追天燈追出事故的。比如就有人跌進瞭溝裡、壕裡,跌斷瞭胳膊腿。還有小孩直接跌進瞭地裡的枯井,失瞭性命。盡管如此,正月十五放天燈的習俗一直為人們喜歡,也一直延續下來。
這幾年,不等過完十五,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外打工走瞭,再加上如今的娛樂形式豐富起來,當年放天燈的習俗有些降溫。如今的放天燈,是比較的少見瞭。
上一篇:河南豫北填倉節
下一篇:中國歲時節日的起源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