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村正月民俗活動是陜西省西安市戶縣的一種傳統民間春節歡慶形式。每年從春節開始,蔣村正月民俗活動要歷時一月之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的活動形式有社火、春官、歪官、蠻鼓、板對等。
蔣村正月民俗活動形成於清代康熙初年。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承載瞭許多重要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如蠻鼓是古代戰鼓在民俗活動中的遺存;春官有始自周代的迎春習俗的烙印;歪官有唐代參軍戲的結構和表現特點;社火是始於先秦盛於唐宋的古老民俗活動形式;板對則是產生於明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說蔣村正月民俗活動是我國古代民俗活動的集大成者和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蔣村正月民俗活動現已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蔣村堡共有700餘戶,3000多口人。過去分為四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也有叫做四社的(東社、西社、南社、北社)。
農歷正月初五以後,有傳統的打鑼鼓習慣。東門和西門對壘,南門和北門對壘。但四門上下不能同時對壘,究竟那一年東西門對壘,那一年南北門對壘,沒有一定。鑼鼓打到元宵節前,便轉入豐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動。
打鑼鼓
相傳在清朝康熙時代,蔣村武將出身的張起鳳,參加征南戰役,帶回來一種鑼鼓曲調,名叫“蠻鼓”,也叫“催戰鼓”。於是就在蔣村流傳下來。
蔣村每街每巷都有一套鑼鼓。一到春節,為瞭增強歡慶氣氛,點綴節日盛況,總是鑼鼓喧天,旌旗招展,鞭炮震耳欲聾,春聯處處觸目。即使東西南北都不對壘,也要在自已街道敲一敲。300多年來,打鑼鼓的習俗,世世相傳,代代沿襲。
正月初五以後進入打鑼鼓階段,其規律是東門開始,西門應戰,最後西門收尾;西門開始,東門應戰,最後東門收尾。你來我往,反復數次。如果一方去瞭一次,對方好半天甚至一天不來,這一方不能再去,不然即“犯規”;對方永不來,“戰役”也就結束瞭。南北門同樣遵循此規律。
蠻鼓敲起來,曲調的環套倒很單純,但不論三個五個或者十個八個鼓(青年小夥子每人架一個),敲起來整齊一致,好像一個鼓的聲音。鼓在中心,鐃鑼圍在外圈,陣勢擺好後,越敲越緊,緊到極點,突然一聲雙槌,來瞭急轉彎,猶如驚濤駭浪突然滾跌懸崖急劇下瀉,形成千尺瀑佈,驟註深淵。接著又漸漸的慢瞭下來,算是一盤完瞭,隨之再重復下一輪競賽。
打過兩三天以後,用牲口車拉上大堂鼓以備聲勢,企圖壓倒對方;而對方也不甘示弱,為瞭助威增彩,再配合上軍號和喇叭。這時候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為瞭爭占上風,不分晝夜,連續鏖戰。
有瞭堂鼓、軍號、喇叭,還嫌聲勢不夠大,於是板對子、燈對子、旌旗、燈籠都展示出來。一方行動,對方同時並舉。茲分述如下:板對子、燈對子、旌旗、燈籠系。
1、板對子
木板制作,高兩米,寬二十至三十厘米,上頂畫虎頭,下端畫蓮花,兩邊畫圖案。中心紅色,表面塗以桐油,用鉛粉書寫對子,回來後擦掉,下次另寫,一副對聯不能重復。初開始,圍繞著歡度春節、友誼競賽,接著逐漸轉向爭上風,文字充滿著抬高自己壓倒對方的內容,再進一步變成瞭互相揶揄、不乏奚落、詼譜風趣的內容。一副不行,兩副三副甚至四副。制作來不及,就在外村借。真是文字酣戰、琳瑯滿目,識者無不稱贊叫絕。
寫作板對子,東門以才占八鬥的溫靖華為首,西門以學高五車的楊炳田奪魁,南門以寫作俱佳的溫應春列甲,北門以學識淵博的展舒翼占鰲。
茲將某年東西門對聯列舉幾例:
東門挑戰
西湖泛舟觀美景
東魯聖教化吐蕃
西門回敬
劉玄德招贅東吳國太稱意甘露寺
賈似道泛舟西湖慧娘鐘情裴瑞卿
東門再戰
丁山征西域戰功卓著
平王都東洛文治顯赫
西門回敬
仁貴征東丁山征西真是逆子不孝
武王都鎬宜臼(周平王) 都洛太覺後輩無能
東門有一副:
秉性不足田產契約藏何處
雙鞍可騎對踩腳鐙總由人
(註: 楊炳田乳名雙安。楊曾丟失契約。秉(炳)、鞍(安),雙關)
西門回敬一副:
為富不仁終落罪魁禍首
破鏡難園半照路柳墻花
註: 溫靖華乳名富魁。上聯取溫乳名,下聯鏡花(靖華)雙關。 12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