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富平傳統節日民俗

“四節”指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傳統節日禮儀,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曰:“禮失而求諸野”。富平地處古都豐鎬(今西安)北地,自古“民有先王遺風,勛業節義,接踵前修,敦厚立本”(明《富平縣志》)。其“四節”習俗,彰顯著富平人明德孝悌、淳厚善良、勤勞勇敢的鄉土風骨。稽考其淵源及形態,對傳承地域文化、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春節

“春節”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春季裡的所有節日,包括元宵節、清明節等;二是指華夏民族辭舊迎新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富平民間俗稱“過年”。

1、春節:起源於祭神祭祖禮儀,後演化為辭舊迎新的喜慶節日。時間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

賀年 正月初一。“黎明時,傢設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塋中。然後拜父母,見兄長,曰‘賀年’,每族溯宗祖數世者,共為畫像,名曰‘神軸’。子孫會拜禮訖,醵金會側歡飲之,曰‘節坐’,固會食意”(明《富平縣志》)。 今則正月初一凌晨,穿新衣、放鞭炮,辭舊迎新。吃過“餃子面”,向長輩拜年,鄰裡互拜。長者給小孩“壓歲錢”,取其諧音“壓祟”,寓意辟邪保平安。出門相逢,則拱手恭賀新喜。

拜節 初二至初四,給外傢、嶽丈傢拜年。“各親黨以面食、豚肉相贈”(明《富平縣志》)。新婚夫婦給丈人拜年,須有名酒、大肉、糕點、油角角、花卷、點心幹果等。嶽丈傢回贈女婿衣物鞋襪,另有核桃、紅棗、栗子、花生等,簡稱“核桃棗”。寓意美滿幸福,早生兒女。昔時鄉下盛行“叼核桃棗”習俗,一幫小子半路攔住新郎,爭搶“核桃棗”,以粘喜慶之氣。

破五 正月初五。到瞭這天,春節諸多規矩和禁忌都可以打破瞭,故稱“破五”。是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燃放鞭炮,名曰“崩窮”。又“作紙婦持帚,負雜谷袋,棄之周行(大路),曰‘送窮’”(明《富平縣志》)。舊俗迷信此日不吉利,不宜出遠門。

送燈 正月初六至初九,舅傢給外甥送燈。女兒新婚頭一年送燈,娘傢要送一對大紅燈籠、兩個火罐燈、紅蠟燭、犍娃娃饃及其它禮物。有瞭外孫,要一直送燈到十二歲,俗稱“全燈”。

人七 正月初七,亦稱“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於第七天造出瞭人,是為人類生日,簡稱“人日”。漢東方朔《占書》:“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舊俗是日要早眠,不外出,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為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2、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張燈,伴以面繭,曰‘燈節’”(明《富平縣志》)。鄉下習俗,從正月初十起“耍故事”、“扭秧歌”、“敲老鼓”。小孩則夜間打燈籠追逐磕碰,謂之“磕燈”。燈節至正月十五達到高潮,各村“社火”雲集街鎮表演,觀者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昔時道賢耍龍、美原高蹺、老廟老鼓、流曲大崗跑竹馬、劉集高蹺芯子、臥龍合字燈、城關耍獅子,都比較出名。夜間則“放焰火”,尤以“打花子”最為驚艷。

是夜,在四周圍滿人群的空場中間,一掛鐵匠爐炭火正旺,炙燒著鎔鐵罐,拉風箱的小夥鉚足瞭勁,“呼啦呼啦”的扇風。約莫半個時辰,鎔罐裡泛起瞭赤黃的鐵水。隻見老鐵匠左手捉小鐵勺,右手握濕木板,抖數精神,瞪圓雙目,弓腰從鎔罐裡剜出一勺鐵水,極具誇張的在空中劃個圓弧,左手巧妙地一抖,空中竟懸瞭一疙瘩紅球,同時右手掄圓濕木板猛地一擊,隻聽“啪”的一聲炸響,無數個星花飛濺天空,如流星雨般炫耀燦爛。每打一次鐵花,人群中便發出一陣驚咋的叫好聲。此景今已少見,而“放花筒”習俗則盛於昔時。

3、補天地:正月二十,傳說是女媧補天的日子。是日,各傢烙鍋盔、攤煎餅,“置面餅屋宇上下,曰‘補天地’”(明《富平縣志》)。

4、燎桑:正月末最後一天,“各以斧斤斫梨、栆,冀其實繁,曰‘撻栆’。以火照桑樹,謂其無蟲,曰‘燎桑’”(明《富平縣志》)。“撻栆”意為修剪果樹。“燎桑”意為用煙火熏蟲。富平人自古重農桑,昔時境內棗園、桑園遍野,為祈求來年果木、桑蠶業興旺,始有諸習俗。至清末,富平蠶業荒廢,“燎桑”習俗隨之失傳。今則蘋果樹、柿樹、梨樹、花椒、葡萄等果樹密佈川塬。

5、龍抬頭: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關中久旱,玉皇命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一頭紮進渭河玩耍不出來。有壯漢自華山采來“降龍水”,鬥敗小龍。小龍隻好從河中抬頭騰空,乖乖地播雨。富平舊俗“正月不剃頭”,到瞭“龍抬頭”這天才開始理發。到瞭農歷二月二,冬眠百蟲開始蘇醒。各傢“炒饃蛋蛋”,又“以灰畫於莊墻外,曰‘衛莊’。人謁高媒廟,曰‘祈嗣’。亦有在六月六日、十三日舉者”(明《富平縣志》)。

過去生產隊豬舍圍墻畫白灰圈防野狼,大概源於“衛莊”習俗。高媒廟位於富平東北隅金粟山顛,“高媒”是傳說中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又稱“送子娘娘”。昔時每逢“六月六廟會”,十裡八鄉的小媳婦們,伴著小腳婆婆,翻墚越溝爬山,到高媒廟燒香磕頭祈子。

6、寒食節:清明節前二日,是為晉國介子推祭祀日。相傳春秋時,晉太子重耳流亡列國,饑餓難忍,介子推割股奉君充饑。重耳復國,是為晉文公。子推不求利祿,奉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母子抱樹而死。晉文公葬介子推於山西介休綿山,並修祠立廟祭祀,下令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故稱“寒食節”。富平習俗,“三月清明前二日,諺雲‘寒食’,皆拜掃墓所。至期,每戶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刑牲禱豐,曰‘遊水’”(明《富平縣志》)。是日,禁灶火、吃涼食、掃墓、禱神泉,祈求風調雨順。因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接近,後逐漸合而為一瞭。但民間仍保留“禁火寒食”的習俗。

7、清明節:農歷三月中旬(陽歷4月5日),是為上墳掃墓祭祖之日。唐杜牧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日,不動煙火、吃涼食。子孫祭掃祖墓、清除荒草、培添新土,於墳前供祭品、獻冥寶、壓冥鈔、掛長錢、燒香化紙,叩頭祭拜。以緬懷先祖,告慰英靈,傳承孝道。清明還有一層含義,是指時令節氣。《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是時,氣溫升高,大地回春,春耕啟始,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諺。又值春風和煦,空氣清新,百草綠茵,鳥語花香,人們結伴郊遊,欣賞田野風光,謂之“踏青”。故有“放風箏”、“蕩秋千”、“吃菜疙瘩”等習俗。 12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