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首先想到的是那輪圓圓的明月懸掛當空。圓月之下有樂其融融的親人團聚,也有思鄉遊子遠隔千裡的離愁別緒,中秋節是炎黃子孫們比較敬重的傳統民俗之一,它的形成有著很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和經典故事。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一些文人學士名流騷客,也在中秋時節,拈香把酒,觀賞祭拜,吟歌賦詩,寄托情懷,於是留下瞭許許多多贊嘆明月的千古絕唱。
泱泱華夏地大物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盡顯奇能,下面且說說傢鄉的中秋節。
先說吃月餅。傢鄉的月餅為蒸食,面粉拌著各種調料粉揉進去,通常地使用著茴香,花椒葉,芝麻,花椒,和鹽等,搟得圓圓如同碗口般的大小,晾幹吃最佳,淡淡的五香,酥脆味美。
再說掄火把。一般在八月十四晚上開始,到十六日晚結束,實為男青壯年的力氣活。平日裡,大人們不讓小孩玩火,隻有在這三天,小男孩也可以跟著大人們痛快的玩上一回。
火把最地道的材料也是那個時代僅有,過去大鐵鍋蒸饃饃要摞上幾層層的篦子,鐵鍋上圍著用麥秸稈編織成的大蒸圈,有地方叫“鍋圈”,也有人直接叫“草圈”。
在蒸月餅的前幾天,有心計的男孩子就四處搜尋旁屋鄰舍是不是有將要退下的蒸饃饃的“草圈”,攢上幾個掛在南墻風幹,隻等八月十四晚的到來。
夜幕降臨,情急的小夥子早已壓扁瞭草圈,裡面夾雜些少許的谷桿或者玉米桿,用一條拴豬或者拉牛的鐵韁繩牢牢地捆住,點燃後,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手扯一頭,奮力掄起。明月灑在巷道,車輪大的熊熊烈焰在空中燃燒。你看,若是兩個或三個人一起掄火把那番景象才叫奇觀。遠遠望,那錯落著兩三團的火環兒,舞者們賣力地變著花兒、使著法兒,時而把火把舉過頭頂高高懸起,時而把火把接近地面低空晃悠,更有的翹著斜角忽高忽低,上下左右地交錯,就如同玩起火把的雜耍。整個巷道被火把映得紅紅火火,隻聽得“呼”地一圈,“呼”地又一圈,宛如幾條鮮活的火龍遊走在凡人的小巷,看熱鬧的大人小孩站在遠處歡呼著、吶喊著,為勇敢的火把漢子喝彩加油!,人流也隨著火把的移動而晃動,一會湧到巷子的西,一會兒又擠到巷東。
紅彤彤的火把轉到誰傢的門前,熱情的主人都會喜呼呼地從傢中端出煙盤兒、月餅盤兒遞給看熱鬧人們,大傢相互問安祝福,抽一根香煙,咬一片月餅,此刻就圖個這場吉利。
如今,中秋回到村裡再也看不到掄火把那番熱鬧的景象瞭,這個古老的民俗正在悄悄地離我們遠去,或者有人已經漸漸地遺忘瞭它曾經的存在。都說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或者是出於安全考慮;或者灶臺上已不見瞭蒸饃饃用的那傳統草圈瞭,更或者現代化的農作方式把莊稼的秸稈粉碎還田瞭,如今的農村,就連火把燃燒的材料也都很難找到瞭。
於是充滿激情,粗狂豪放的火把再也沒人掄瞭,中秋,團團圓圓的一傢人熱熱鬧鬧,飯桌上吃著甜美的月餅欣賞著中央電視臺精彩的《中秋晚會》,冷靜的巷道偶爾也有人走過,也隻是哪位走親訪友送月餅的過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