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閩臺東石元宵數宮燈

閩臺東石元宵數宮燈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元宵節掛燈、賞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活動,可是在晉江的濱海小鎮東石,卻由於海峽兩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緣關系而被賦予瞭新的含義。閩臺東石燈俗源於何時,無從稽考。隻知盛於民國期間,但是它那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的習俗在全國卻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該活動由民眾自發組織,依托東石三公宮(嘉應廟)舉行,主要活動范圍在晉江市東石鎮和臺灣佈袋鎮東石鄉。臺灣的鄉親一般提前派人回鄉,於正月十三到三公宮祭祀“三公”,並把代表過去一年臺灣鄉親中成年男子的宮燈數帶回來,再把故鄉的宮燈數捎回臺灣。

閩臺東石燈俗於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為期三天,閩臺兩東石上一年新結婚的新郎官都必須於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裡,“三公宮”內除各新婚夫妻送來的宮燈外,還要由公傢定制一盞大紅繡球燈掛在正中。在元宵夜的午夜時分,各新郎官齊集三公宮,在主事者通報今年臺灣及本地的宮燈數、共慶兩岸人丁興旺後,就開始舉行數宮燈活動的重頭戲“卜燈”:即新郎官們按送燈的次序在三公爺座前擲“信杯” (一陰一陽為一杯),擲得杯數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間的那盞大紅繡球燈,因為此燈代表著在新的一年裡迎回者會“出丁”(生男孩),因此迎回者的叔伯兄弟、親族都會趕來幫忙,大放鞭炮,用大紅甲吹迎回,掛在廳中。隨後,各人也將新娘陪嫁的宮燈迎回傢掛在新房內,祈求三公爺保佑婚姻幸福美滿,早生貴子。臺灣鄉親代表也參與“卜燈”,若擲得大紅繡球燈,十六日得專船送回臺灣,本地則必須出動“蜈蚣閣”進行歡送。此俗稱為元宵節數宮燈。

在海峽兩岸,有兩個濱海鄉村都叫東石,一個在福建晉江,一個在臺灣嘉義,兩地共同擁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元宵燈俗—“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

東石數宮燈活動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為期三天,閩臺兩東石上一年新結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裡,元宵午夜時分,眾新郎官齊集三公宮,主事者通報今年臺灣及本地的宮燈數,共慶兩岸人丁興旺。閩臺東石燈俗見證兩岸民俗相同、神緣相通、血緣相連。

“三公宮,正月半。人點燈,恁來看。看什麼?數宮燈……”這是一首傳唱久遠的閩南語童謠,描述的是福建晉江東石鎮元宵佳節數宮燈的場景,兒時記憶裡那高高掛起的一盞盞大紅燈籠,是根植於兩岸東石人腦海裡最美好的回憶。

說起數宮燈的歷史,閩臺東石燈俗代表性傳承人蔡尤資是頭頭是道,嘉應廟,俗稱三公宮,位於東石沙堀,供奉的是宋代名臣魏天忠。相傳,魏天忠的祖父魏瞭翁,父親魏國佐是朝廷忠臣,魏天忠隨宋幼主端宗南逃時,被元兵追上,元兵迫使宋主自盡,情急之下,魏天忠請皇帝賜他九龍袍加身,代皇帝飲鴆而死。因魏府三代忠臣,又加上魏天忠身著九龍袍殉國,故有“九龍三公”的尊號。

自古以來,東石人信奉三公爺,將“九龍三公”視為護佑一方百姓平安的神明。每年元宵佳節,東石傢傢戶戶都會掛燈禮佛,漸漸的,上一年結婚的人傢開始陸續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嘉應廟,祈求人丁興旺,於是,正月十五掛宮燈便逐漸演變為當地特有的風俗。

東石燈俗歷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間,東石人蔡德輝所著《龍江詩話》就有這樣的描述,“予鄉東石春夜迎燈, 燦若繁星, 魚龍百戲, 管弦間雜, 妝翁媼以扛火鼎, 行唱村歌, 甚樂盛事也。”而位於海峽對岸的臺灣,同樣也傳承著這個祈求傢族繁盛的活動。目前,臺灣有二十三座宮廟奉祀“九龍三公”,都起源於東石嘉應廟。東石嘉應廟副董事長蔡永平說,雖是隔海相望,但兩岸東石鄉親依然共同延續著這份血脈親情。

閩臺東石燈俗於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為期三天的時間,閩臺兩東石上一年新結婚的新郎官都必須於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裡,所以,來自臺灣的鄉親們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帶上上一年的陪嫁宮燈,來到海峽對岸的嘉應祖廟共度佳節。

百年宮燈百年明,宮燈細訴海峽情。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歷史悠久的東石燈俗還將在兩岸子孫的共同傳承下,數著同宗同源,數著人丁興旺,數著血溶於水,數著源遠流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