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閩東春節年俗

閩東春節年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俗話說一年二節,在閩東所有的歲時節日中過年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是最隆重、最熱鬧、最盛大的一個傳統節日。過年意味著上一年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廣義的過年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算起,直到十五元宵過才算結束。

在閩東,春節被分為多個時間段,每個時段都被附上特殊的含義。

臘月二十三日到三十日(或二十九日)這段時間叫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既是指春節前掃除灰(煙)塵搞好環境衛生,也含有將過去一年中所有不潔、不吉利、陳腐的東西,統統掃地出門的寓意,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時,傢傢戶戶都要掃煙塵,洗滌傢具、用具、疏通溝槽、清除垃圾、擦洗廳堂、墻壁、洗被褥、衣物,寓意經過掃塵之後,傢傢以整潔、嶄新的環境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這期間傢傢戶戶都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為祭灶日,每戶有固定日期,俗語有官三民四之謂。祭灶日時,各傢在灶臺上擺列米酒、糖飴、水果等供品,焚香點燭燒元寶致祭,由傢中年長婦女領頭拜祭。而後親鄰間開始輪流請吃祭灶酒。

如果說祭灶是對一傢司命之神的禮送,那麼除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告慰祖先。祭祖的祭品通常為茶、酒、疏菜、魚肉、時粿和糕點,“除夕”之夜傢傢掛紅燈籠、貼春聯、年畫,合傢團坐吃做年暝。飯桌上應忌講不吉利的話;飯畢,碗裡要留剩飯,取食足有餘之意。過除夕時,傢人不管在哪工作,這一天都要趕回傢,民間有過年不回傢無母之說,以示過年回傢團聚是孝順老人的大事。

除夕夜大人要點亮所有房間燈,俗稱照年。灶上焚香燃燭,擺上糖果、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圓之意,希望來年日子甜蜜、合傢團圓、大吉大利。灶膛裡埋放火種取煙火不絕之意;並在墻壁上釘釘,希望來年添丁,人丁興旺。在器皿上貼以紅紙剪成喜壽字剪紙或紅紙條,以示吉利。

除夕之夜長輩要給晚輩(特別是未成年的後輩)分發壓歲錢,取壓勝驅邪之意。晚輩要為長輩守歲,希望長輩健康長壽。通常除夕晚上,都是全傢老小聚在一起熬年酣飲,共享天倫之樂。一直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過,千傢萬戶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