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冬至賽過年

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歷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閩南俗稱“冬節”。

冬至是農歷廿四節氣之一,與清明、七月半和年兜為一年中四個重要節日,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有“冬節小年兜”的諺語。

宋·《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慶祝往來,一如年節。”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歷法,曾以冬至為歲首的元旦日,隆重慶祝,改行夏歷後,冬至才退居次位。漢朝時,冬至成瞭“冬節”,魏晉南北朝時義改稱“亞歲”。

冬至之際,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因此是一年中黑暗最長的一個晚上。夏至則是白天最長,“冬至暝,夏至日”。冬至還可以預示天氣的變化,“幹冬至,濕年兜”,“濕冬至,幹年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冬至:州人不相賀,祭祠堂,舂米為圓饣甫之,謂之添歲,仍粘於門。”

搓冬節丸

閩南,冬節前夕傢傢戶戶一定要“搓圓”,而且明確規定是搓“冬節圓”。冬節圓是冬至應節食品。

將糯米粉捏成細條,分開小粒放在掌心中搓成丸子,放在鍋裡蒸或煮,添上食糖。為瞭增添喜慶的氣氛,還可以將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紅粉,成為紅、白相伴的小丸,粒粒珠圓玉潤,象征著團圓完滿。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冬至日舂米作粉,搓圓投之沸湯中,摻以沙糖,合田薯樹片,以薦先祖;或以紅桔數粒、春花數蕊。黃梧陽(喈南)《冬至搓圓》詩雲:捧出巨籮看吉兆,一雙福桔一枝花。又雲:看他摘來成珠巧,端合前身是姓麻。兒童則泥粉裝人形龍鳳雞犬諸物,蒸熟之傾之經久。”

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全傢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傢以甜丸湯為早餐。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曰:“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

謁祖

泉俗有“冬節不回傢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傢過節謁祖。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

入夜,舉行傢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一年中隻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寓“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傢庭興旺發達。

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掃墓、修墳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