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湧溪九月九重陽節習俗
苗寨裡的九月九節有很多活動,鬥牛、吹蘆笙、賽馬、鬥鳥、鬥雞等等。比如黃平的五裡墩、施秉的把琴、鎮遠的湧溪等都要開展這樣的活動。
苗傢九月九“鬥牛節”,是鎮遠湧溪鄉一帶苗傢人慶豐收自發組織的傳統節日。通常在午後舉行,有唱山歌、唱酒歌、鬥羊、鬥雞等系列民間活動,最有看頭的當屬鬥牛瞭。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瞭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傢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瞭。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傢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傢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傢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苗傢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傢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
苗傢人挑選鬥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鬥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後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鬥,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兇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兇;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鬥;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後實便於打鬥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佈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征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鬥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
鬥牛節到瞭,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鬥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鬥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鬥牛,有的鬥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鬥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
苗族鬥牛有幾種鬥法,一種是鬥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也不勸鬥,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鬥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鬥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鬥,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鬥。鬥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鬥牛場上,為其鬥牛吆喝助威和準備到時勸鬥;鬥牛由有鬥牛經驗的人牽著在鬥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後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鬥,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傢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後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鬥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鬥,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鬥極為劇烈,常有碰鬥致死的。也有碰鬥牛與不碰鬥牛相鬥,碰鬥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鬥牛原地抵觸的鬥。雙方牛鬥得正酣可相鬥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鬥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鬥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鬥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後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鬥。也有鬥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鬥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鬥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鬥牛放炮送禮,無論到場鬥牛得鬥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鬥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鬥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鬥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
鬥牛節期間,看鬥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 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 12
上一篇:江蘇泰州薑堰溱潼會船節
下一篇:貴州鎮遠元宵龍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