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重陽節與中醫藥

重陽節與中醫藥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農歷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的時月。他們仰觀於天,俯察於地,產生瞭許多推理和傳說。在《易經》中,九為陽數。《夏小正》曰:“九月內火(大火星休眠)。”《黃帝內經·素問》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這個月陰盛陽衰,萬物凋零,生命將到盡頭。但從數字上看,九是至陽之數,九月九日為兩九相重,是為重九,亦是重陽。根據《易經》物極必反的理論,此災難可登高而避之。重九登高,是先民逃避洪水猛獸,瘟疫傳染等災難的舉措。

考諸文獻,以重陽日作為月令的活動,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帝王進行田獵習武、歌舞野宴、祈禱祭祀等活動而逐漸形成的。正式把九月九日作為重陽節日,登高,佩茱萸,食花糕,飲菊花酒,則是漢代的事。

到瞭唐代,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高,對重陽登高,逃避災難的意識也日趨淡化,逐漸將重陽節日作為人們登高眺遠,飲酒賦詩,祈求長壽,尋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動。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高塔。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佩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瞭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綢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虺,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現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將重陽節民間集會也稱為“茱萸會”。山茱萸的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健胃壯陽等功能。常用以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悸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癥。

現在常用的六味地黃丸就是以它為主藥的,另有金匱腎氣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八仙長壽丸等,均是以山茱萸為主藥的良方。此外,民間也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的習俗。山茱萸還可制成藥酒、果脯、罐頭等多種食品。山萸酒的釀造始於宋代。由於它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滋補功效,被歷代帝王視為珍奇異寶,列為“貢品”。 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