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邢臺縣路羅鎮牛豆臺村二月二祭龍母

邢臺縣路羅鎮牛豆臺村二月二祭龍母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邢臺縣路羅鎮牛豆臺村祭龍母的習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牛豆臺村位於路羅鎮北偏東4公裡處,地處太行山向華北平原過渡的淺山區。村子四面環山,北面的半展懷山海拔1020.7米,高聳雲端;村居臺上,是一個古老的小山村。據《邢臺縣地名志》記載,明萬歷年間,羊范村的宋氏遷到此地,占產建村。後又有其他姓氏遷來。當時這裡森林茂密,山中有老虎經常進村傷害村民的牲畜。李氏村民喂養著一頭牛,勇猛無比,與老虎展開搏鬥,二者不分上下。村民為瞭消除虎害,在牛角上各綁一把刀,終於將老虎殺死,為村民除瞭一害。村民們吃虎肉泡虎骨酒,虎皮剝下搭在村西一塊巨石上。神牛看到石頭上的虎皮,以為猛虎又來,奮蹄疾馳挺萬鈞之力,一頭撞在這塊大石頭上而死。為紀念牛虎之鬥,村子取名“牛鬥臺”。鬥、豆同音,後來演變為“牛豆臺”。

由於地理偏僻,村裡至今保留有許多青石房子,這些房子依山就勢,建築在一座山體上,形成錯落分明的階梯狀村落。比較有特色的是村子南口的“閣”,上面供奉著關公神像;一棵古老的槐樹向我們訴說著滄桑的歷史。村子有許多廟宇,寄托著村民本真的原始信仰。龍王廟雄踞在村南的高臺上,子孫殿建在村子中部,村西的土地廟前至今還保留著牛虎之鬥的那塊黑色大石頭。村裡還有一座古戲樓,坍塌嚴重。不過,這些古老的東西,隨著橫跨在村南的邢汾高速的貫通,還能保存多久呢?

牛豆臺祭龍母的習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據村中主持這項活動的會首介紹,牛豆臺村祭典的龍母為“九龍聖母”。傳說,九龍聖母原為山村的一名村姑,一天,到村南的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從上遊漂過來一個桃子,就順手撈起來,村姑吃瞭此後,肚子就一天天大起來,就象懷孕一般。村裡的閑言碎語多瞭起來,父母也以為她在外做瞭傷風敗俗的事情,在一頓訓斥之後,把村姑送到深山裡去,讓她自生自滅。時間一長,傢人念起山中的村姑,前去看望,當傢人來到一座山洞,見村姑已經死去,有九條大蛇(龍)圍繞在村姑身邊。這時,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巨蛇托起村姑騰空而起,飛向天空去瞭。

這件事在村裡傳開,村民才明白,原來村姑是聖母,生瞭九龍,並在村南蓋瞭廟,立起瞭九龍聖母的神位,以後每年的二月二或者大旱之時都要祭祀九龍聖母,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據說,明清時期,順德府衙中的花草,因幹旱枯萎,知府聽說牛豆臺的龍母很靈驗,於是派人來到村裡祭祀後,府中的花草很快活瞭。從此之後,每到大旱之時都會前來祭祀龍母。以後逐漸形成瞭每年二月二“一府、九縣”的官員、百姓前來牛豆臺村祭龍母,當時可謂規模宏大,場面壯觀。文革中,牛豆臺祭龍母一度停止。改革開放後,祭龍母活動又興起來,開始供奉的是龍母和“黑七爺”(九龍中的第七子),後來有信眾青來“白二爺”(九龍中的第二子)。據說,白二爺比脾氣大的黑七爺更靈驗。每年二月二、五月二十八以及大旱之時,村裡都要將三位龍神從廟裡抬出來,供村民和周邊各村百姓上香祭拜,祈求龍母興雲佈雨,保佑一方。

九龍聖母的傳說,在我國南北方頗為流行,故事情節和牛豆臺的大致相同,都含有“水”、“異物”和“龍”等元素,都含有“水邊受孕”、“趕出傢門”、“龍母生九子”等情節,這既反映瞭古代社會人口不繁,氏族部落在春暖花開時節,男女水邊沐浴合歡的古老習俗,帶有母系氏族的印記,又反映瞭進入封建社會後,禮教對女性的束縛。任何傳說都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根據,由此衍生出的風俗,生生不息,必然滲透到現代生活的許多環節,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牛豆臺祭龍母的習俗在牛豆臺及其周邊群眾的生活中是一件大事,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鬼神迷信,它雖然不是先進文化,但絕不是腐朽沒落的東西,寄托著當地群眾的思想感情。

祭祀活動程序簡單,先是村民敲鑼打鼓,列隊將龍母、白二爺、黑七爺沿街巡遊,抬到村南廣場,安放在神棚裡,由來自本村和周邊各村的善男是女上香祭拜。然後在廣場上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一直持續到中午。午飯後,抬著神像到村南的龍王廟上香,隨後,再將神像抬回村裡的龍母廟內安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