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建昌燈會
建昌燈會產生於清初,清代中期達到鼎盛,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建昌燈會包括“撒燈”、秧歌等內容,是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民俗文化活動。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建昌當地有“撒燈”的習俗。燈會當天,兩個人抬著大鐵鍋,裡面有拌棉籽油點燃的棉籽皮、谷糠、高粱殼,由抬鍋人用鐵勺沿村頭、井邊、路邊及各傢門口逐一撥撒,各傢也在門前、院內迎接“撥燈”。
建昌地區的廣大民眾通過“撒燈”的形式來趨吉避兇,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燈會秧歌是當地民眾自發組織的一種秧歌形式。扭秧歌的人身穿彩衣,頭戴三尺多高的花冠,手裡拿著一盞紙糊的蓮花燈,邊走邊舞。除此之外,秧歌隊伍裡有耍龍燈、跑旱船、撲蝴蝶等表演,扭法以“踏踏步”為主,兼有扭、跑、抖、顫等,隊形變化多,有30多種套路。
“燈官審案”是燈會秧歌中獨特的表演形式,表演隊伍由燈官、燈官娘娘、師爺、丫環等組成。燈官身著古代官服,每到一村落,遇有村民報告子孫不孝、鄰裡不和等糾紛時,燈官即可現場審案,調解糾紛。
“燈官審案”看似荒唐,實則表達民聲民意,反映瞭百姓揚善懲惡的願望。
上一篇:中國歲時節日的起源與演變
下一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