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喜神的習俗
喜神專司喜慶之事。舊時,大年初一天剛亮,人們便去走“喜神方”,即尋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認為“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而能遇見白無常者,向其乞得寸物,歸必財源大辟”。
人們都有趨吉避兇的願望,喜事更是人心所向。所以喜神也就格外得到人們的尊崇。
舊時成婚,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以求一生多喜樂之事。
喜神所在的方位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動的。
據《協紀辨方書》:
喜神於
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時;
乙庚日居乾方,是在戌時;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
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
相傳,古時官方迎喜神,要先由欽天監查明喜神方位,皇傢舉行儀式,按喜神方位,在一定時辰趕神牛到郊區以迎喜神。牛要披紅,鼓樂以送;司牛官要鳴鞭,謂之“鞭春”,焚香、鳴鞭炮、並趕豬羊等,仿效古時候的牲牢饗神之舉,以盡一日之歡。民間的迎喜神習俗,各地有所不同。
在民間禮俗活動中,喜神經常為人們所奉祀。在民間諸神中,喜神卻不多見於經傳,而且形象也少見於圖繪。人們奉祀喜神是為瞭追求吉利、快樂。人們在奉祀喜神時還有很多的講究。華北有的地區在新正第一天“迎喜神”,對準喜神所在的方位,在一定的時辰出迎,焚香、鳴鞭炮,並趕豬羊等,效古時牲牢饗神之舉。另外《北平風俗類征歲時》在記錄北京春節習俗時亦有:“院中有俗,元旦黎明,攜帕友走喜神方,謂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的記載。有的地方迎喜神是在確定的某一天,再去確定在哪個方向迎;也有的地方是確定迎喜神的方向,然後根據喜神運轉方向來確定是哪一天迎。習俗各異,但乞求吉祥目的相同。
奉祀喜神的活動在各種禮俗活動中都很常見,婚嫁的時候更是離不開這位專司喜慶之事的喜神。
舊時婚嫁的時候講究,新娘在娘傢待嫁之時,要面向喜神方位;新娘上下轎的時候,也要面向喜神方位;新人交拜天地的時候更是要正對喜神所在的方位,以求一生歡喜。
所以在婚嫁擇日的時候,擇吉之人要特別註明“喜神某某方”,以便新人把握。
相傳,喜神根據其表情的不同,分為五種喜神輪值,分別是:笑喜神、愁喜神、睡喜神、醉喜神、坐喜神。
這五位喜神所居方位分別是:
坐喜神居艮方(東北),睡喜神居乾方(西北),愁喜神居坤方(西南),醉喜神居離方(南方), 笑喜神居巽方(東南)。其中,最為大傢喜愛的是笑喜神。
據說這個源於商紂王。薑子牙封神的時候,封商紂王為喜神,這位商紂王最愛美色世人皆知。而東南方位(巽)代表長女,他就喜歡,滿面笑容,是為笑喜神;西南坤位代表老母,紂王自然不喜,故緊皺雙眉,是為愁喜神。
為瞭方便記憶,古時還有口訣道出這五位喜神輪值的日子:
甲己端坐乙庚睡,
丙辛坤位皺雙眉,
丁壬喝的醉酗酗,
戊癸在巽笑嘻嘻。
即:甲己日輪值的是坐喜神,乙庚日輪值的是睡喜神,丙辛日輪值的是愁喜神,丁壬日輪值的是醉喜神,戊癸日輪值的是笑喜神。
婚嫁、遊喜神的時候,一般都是找笑喜神輪值之日。
晉西北一帶素有遊喜神習俗,原平人更是重視。人人都希望把喜神迎回傢中,一年有個好的兆頭。
迎喜神的時候,牛披紅在前,村人敲著鑼鼓相隨,全村老幼傾傢而出,萬人空巷。齊集喜神方位,有長者主持儀式,上香、放鞭炮,貢品,一如其他的祭神儀式,大傢對著喜神行禮,請喜神保佑大傢一年吉祥如意,開心快樂。
成都:“遊喜神方”民俗
“遊喜神方”是老成都的一種民俗。在傳統文化中,財神與喜神往往是合為一體的。財神即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之神;喜神,是給人們帶來吉利、歡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和地方。每當新春佳節之際,成都市民都要攜傢結友,出南門,迎財神,遊喜神,踏訪武侯祠,拜謁劉、關、張和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已有近二百年傳統的“遊喜神方”活動深受成都人喜愛。
1998年,武侯祠博物館恢復瞭春節期間“遊喜神方”的民俗活動,活動遵照傳統習俗,融入現代意識,形式力求活潑多樣,註重大眾化和參與性。主要內容有除夕夜子時撞鐘、迎財神、仿古祭祀等,同時還舉辦三國戲劇、民間文藝表演、有獎競猜謎語以及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展銷會等活動。
“遊喜神方”民俗活動旨在宣傳傳統文化精髓、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關羽是中華民族傑出的歷史人物,歷代奉為忠義的典范,是驅逐邪惡、匡扶正義的化身,早在元明時期便被奉為財神。喜神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集中華民族的美德於一身,是民族智慧的象征。長期以來,三國文化的精髓如信義、忠貞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顯示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呼和浩特迎喜神習俗
在呼和浩特市南部黃河兩岸和長城內外的清水河縣、準格爾旗及偏關縣接壤的地方,自古以來流傳有過完大年迎喜神的習俗。每年正月裡迎喜神時,村子裡的大人娃娃都會一起走出院門,攜著自傢牲畜,帶著香等供品,朝著指定地點走去。擺供品、燒香、放炮,為自傢或全村人祈求一年內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人平安喜樂,這一傳統活動便是迎喜神,一直延續至今。
喜神據說就是《封神演義》中受封的商紂王;那迎喜神,自然就是迎接商紂王。人所共知,紂王在世時殘暴異常,創炮烙之刑,做瞭許多滅絕人性的壞事,但當他反省時,也最懂得人們對喜樂平安的需要和追求。所以人們迎喜神以求寄托,希望能得到平安與喜樂,大概正是因為這種緣故吧,人們借此體味和寄托一種自然的安寧與喜樂,同時,明知商紂王慘無人道,仍將其尊為神,也充分體現瞭華夏文化包容大度的精神所在。
筆者就出生在清水河縣西南黃河岸邊的下城灣村。我從記事起隻要在傢過年,總要參加村裡這項十分熱鬧的活動。記得在20世紀70年代初,那時正處於“文革”後期,村民們不敢大張旗鼓地搞這類活動,每年過年卻也免不瞭偷偷地聚集到河邊某一處地方去燒香迎喜神,每當這時,我和村裡其他一些小夥伴們也總是參與其中。
後來改革開放,人們不把這類活動當作是封建迷信,而是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來看待,因此,在村子裡,每年的迎喜神都十分隆重。我們村子從西向東大約600米長,雖然是一個自然村,但村民居住相對集中在三個地方,自西向東分別被稱為“後河”、“當灣”和“前河”。迎喜神時,“後河”、“當灣”、“前河”的村民們均自發進行,其實也就是大夥自發地跟著各自那些熱衷於村事活動的人聚到一起的,記憶中,“後河”每年由王正業召集,“當灣”和“前河”分別是由楊茂先和楊植召集。由他們查看歷書後確定具體迎喜神相關事宜。每年迎喜神時間不固定,沒準在哪一天的哪一時,但一般都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某一天的上午。
據說,這些人都是在大年那天的後半夜接回諸神後,翻看黃歷確定正月裡迎喜神的日期、時辰和方向。因為他們查看的是同一種歷書,因此,那日期、時辰和方向當然是不約而同瞭。無論是哪一年,正月裡人們迎喜神時,全村男女老少幾乎都走出傢門,趕著自傢的驢騾或牛等大牲畜放到河灘地上,任由其奔跑、打滾和撒歡。每當這時,在村民們居住的窯洞上面或其他制高點處,也往往還有站著看熱鬧的老人及一些居住在城裡嫁給本村的小夥子回傢過年的媳婦們。其他人一律都會朝指定的方向擺放供品、燒香,之後燃放爆竹,迎喜神時辰一到,霎時間,人們的歡笑聲、爆竹聲在村前河邊峽谷間與周圍群山間回蕩。之後,無論是大人娃娃都要從河岸上撿些柴火並吆喝著平安、吉祥、幸福等吉慶語,趕著自傢的牲口回傢,回傢後將撿來的柴火放置在各傢的柴倉裡,並選一枝適宜的小樹枝插到灶臺處。這樣人們迎喜神的活動就算是結束瞭。
我參加工作、結婚後,也居住在城裡,卻總是要回老傢過年,盡享和體味與生俱來的年味與愜意。尤其是每次參與和體驗完村裡迎喜神活動後,總能有一種感悟,看著人們穿著嶄新的過年新衣,臉上綻放著笑容,大夥其樂融融,憨實大度的神態,與村子周圍的山巒、門前流過的黃河水、撒歡的傢畜等自然萬物融洽和諧,就像是一幅美麗的人生畫作。我常常會被感染,總感覺人生能有一顆寧靜平和的心,有一種像對紂王一樣寬厚大度的胸懷,便一定能夠時刻順利、平安、喜樂。
近些年,因我的父母搬離村子,於是便不再回到村子裡過年,昔日村子裡過年時的那一切,仍讓我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