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贛南客傢端午節風俗

贛南客傢端午節風俗

分類:作者:[db:作者]日期:2021-11-12

南遷到贛南的客傢人,在過端午節時,即保留瞭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也融入瞭贛南本地土人的習慣,如作艾飯、掛蒲和艾、香草燒湯沐浴等,因而形成瞭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節習俗。

陰歷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稱“端午”。如《太平禦覽載:“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與“午”通用,故稱“端五”。

贛南客傢人則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按照客傢慣例,出閣的閨女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禮物,回娘傢看望父母。每逢陰歷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過節,贛南客傢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為“土地神是客傢人的保護神”,在端午節這天也不例外。祭土地神時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以及3飯、3雙筷、3懷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傢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

現在許多贛南客傢人簡化瞭這一儀式,在自傢門口點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慶祝端午節的餐桌上,多添幾雙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起同過節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這充分體現客傢人具有濃厚的崇拜祖先的觀念。

此外,贛南客傢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有其他的習俗。

在端午節,客傢人有作艾飯的習俗。每逢過端午節前夕,傢傢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艾飯。常用的青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制作方法是將需要的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過的濾幹的糯米(加適量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團,添進紅糖拌勻,制成塊蒸熟即成,之所以每年的端午節期間有這種飲食習俗,是因為農歷的五月,客傢人稱其為惡月,在傳統社會地處嶺南山區的客傢地區,每到這個時期是瘴癘最為盛行的季節,也是人最容易患上各種疾病的季節。而上述制作艾飯的青草藥,幾乎都具有去濕熱、除百毒等治病功能,且在這個時期又是出產這些草藥的季節,故此客傢人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形成瞭這樣一套飲食習俗。

贛南俗諺說:“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過端午節的粽子,禦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裡瞭。贛南地區在這個季節由春到夏,天氣將變得越來越熱。而端午節又與粽子是不可分離的。粽子,古時稱“角黍”,粽子定型伊始就是北黍南糯,粽子始見於北、後重於南的歷史特征,是由於北方人口持續南遷、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造成的。

粽子文化起源於“祈年”,競渡始自“禳災”,“龍崇拜”作為追附義則略後。粽子是中國歷史上一道美食,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藝術特型食品,是文化積淀最豐富的食品。贛南客傢人制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濕的粽子葉包裹浸透的糯米而成,蒸熟即可食之。其講究者,則夾入各種可口的餡心。粽子是一種米制的涼食,不僅有獨特的色、香、味、形,而且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的確是一種時令佳品。

五月五日正值春夏之交,贛南地區氣溫潮濕多變,百蟲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講:“五月俗稱惡月”,而五月五日尤甚。原來,古人稱五月為惡月,端午這天又被認為是五月裡最不吉利的一天,古代有人甚至將這天出生的孩子視為災星而遺棄。

其實,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惡痛絕,這是因為進入五月以後,天氣炎熱,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蠅以及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開始播害人間。於是,古人便將散發辛香之味的艾草懸掛門前,往房間裡灑雄黃酒,以驅除蚊蠅和毒蟲。古人認為雄黃酒具有避免或驅除災難、祛病和解毒等作用,如《抱樸子》中講,單服雄黃酒可以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辟”,還可使“百病除”,還說“菖蒲益聰”。出於贛南客地的生活需要,因客地潮濕多瘴氣,雄黃則為蛇蠍毒蟲之敵,灑喝均有防身之效,所以古時贛南客傢人在過端午節時,飲菖蒲雄黃酒以驅病防疫遂成主要風俗之一。

關於雄黃、菖蒲的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又講:“雄黃酒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之功效。”因此,端午節客傢地區盛行制作菖蒲雄黃酒,用以塗小兒面額,灑地及飲用,以避毒。雄黃又叫“雞冠石”,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ASS),是制造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於制造殺蟲劑。據《本草綱目》講,少量服用雄黃可鎮驚癇、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但服用過量會引起神經性中毒,甚至死亡。隨著科學的進步,醫藥知識得到普及,人們瞭解到雄黃酒具有毒性,喝瞭會引起中毒反應。因此在端午節,贛南客傢人都不在飲用瞭,但是在贛南有些地方,人們還是會用艾條蘸著雄黃酒往地上灑,用來殺菌驅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據《荊楚歲時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在端午節,贛南客傢人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傢傢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和懸於堂中,用以避邪去病、驅蚊蠅蟲蟻和凈化空氣。

端午節門上懸掛葛藤,則為客傢人特有之俗。贛南客傢人也把掛於門楣的葛藤視為驅邪之物,但是與別處將葛藤附會為綁鬼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客傢民間傳說中卻把它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聯系起來。

據傳:唐末農民起義,黃巢造反進入閩粵贛地區。時有婦人背侄牽子,路遇黃巢。黃巢見她背年長小孩而攜年幼者而行,非常奇怪,便上前問其原由。婦人不知問者是黃巢,答道:“聽說黃巢老爺造反,旦夕即到此處,百姓奔走。此年長者為我的侄兒,父母雙亡,實在可憐,恐為黃巢抓去,血脈中斷,故背負。此年幼者為我兒,故牽著走路。”黃巢嘉獎其賢惠,於是赫而不殺,並告誡婦人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的。您趕快回去,掛黃葛藤於門為標志,即可避禍。”於是,黃巢下令軍中,遇門上掛葛藤人傢不得殺害。婦人回傢後,於是割取許多葛藤掛於村坑的路口,一村男女因得不死。此後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難民靠著懸掛葛藤保住瞭性命。那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於是每逢這天傢傢都要在門楣上掛黃葛藤,既褒揚那位好心腸的婦人,也紀念保護窮人的黃巢。這便是今日客傢端午節懸掛葛藤的由來。

寫符貼於門。農歷五月五日,每戶人傢以珠筆寫“午時符”貼於門上或墻上。所謂“午時符”,指於午時書寫之符。黃色符紙上,畫一八卦或一神像,下書“勒令”二字,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蚊蟲一切盡消除” 一類的字樣。此俗,是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五毒”的,因為道教張天師是客傢端午節祭祀的神靈⑼。隨著仲夏的到來,各種害蟲紛紛出動,故人們以此作為驅除鼠蟻蚊蟲之用。

艾與菖蒲均為仲夏時品,且具藥用價值。“艾”,又名傢艾、艾蒿。據《荊楚歲時載:“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和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這天,客傢一些地方還有洗花草浴的習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藥水澡,客傢人相信, “艾蒲洗身,百病消除。”⑾這一天百草為藥,洗藥草水可以去濕驅瘴以健身。當天太陽未出山,男主人就早早出門,采來帶露的楓樹葉、桃枝、金銀花藤、千裡光、貓爪藤等洗凈紮好,再加上初一插上門樞的菖蒲、艾枝,用大鍋熬水,煮沸後便各自取水洗澡。

香草燒湯沐浴,以祛百病。據光緒《嘉應州志·禮俗》載:“采各香草燒湯沐浴”。仲夏,各種藥草已茂盛生長,藥性強旺,正是采藥佳時。據《夏小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⒀因此,客傢民間地區也流行端午節采藥之俗。上述艾、菖蒲、香草等,即是其例。

漢民族歷史悠久,其民俗源遠流長。客傢民俗大都是由客傢先民從祖居地帶過來的,但在丘陵多山的贛南地區,不能不受到贛南地區土著居民習俗的影響。

贛南客傢端午節在繼承瞭傳統的中原端午節風俗的基礎上,又融入瞭贛南土族的特色,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形成瞭自己的端午節習俗,但還是基本保持著漢唐時期中原漢族的特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