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貴州省思南縣烏江大橋下面離城不到一公裡的江中心,有一塊近百畝的大沙洲。沙洲由卵石堆積,精明上元沙洲節如玉,芳草叢生,常有白鷺水鳥在洲上棲息,故人們習慣地稱這沙洲為白鷺洲。思南城區人民有正月十五遊沙洲的傳統習俗,每年這天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穿著節日盛裝,乘船過江到沙洲上去遊覽,這就是思南上元沙洲節。遊洲者到瞭沙洲,首先要繞沙洲轉上幾圈,然後才選個舒適的地方坐下休息,將帶來的豐盛食品與傢人或親友共食。一面聊天,一面進食,同時還要在洲上仔細挑選一些各色各樣的卵石,象征“財寶”帶回傢中,既可作為藝術品欣賞,又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上元沙洲節習俗由來已久,始於宋代,傳說是天官賜福降生的日子,年復一年,世代相傳。有歷代流傳頌揚沙洲的詩詞歌賦兩百餘首,其中《思南府續志》所載“白鷺洲賦(並序)”、“白鷺洲賦”(以二水分白鷺洲為韻)為代表作,有神奇優美的民間傳說故事,有五彩奇石觀賞與收藏。古詩雲:“地湧江心白鷺洲,拖蘭一水兩分流。漁樵夾岸閑來征,鷗鷺眠沙白唱酬。芳草鋪茵浮止水,貞眠堆玉積成丘。遊人跌坐忘塵慮,恍若滄溟一葉舟。”就是對沙洲的贊美,也佐證瞭思南早有正月十五遊洲的習俗。
古往今采,每逢正月十五,人們都身著盛裝,扶老攜幼,乘船登沙洲遊覽,洲上設有各種遊玩項目,有小攤、照相留影、有騎馬、玩具和小吃等,遊畢離洲,戀戀不舍,或攝影,或賦詩,或順手揀幾個奇形異色的紋石,以作紀念。
每年正月十五日,無論陰晴雨雪,縣城(郊)之人均扶老攜幼,乘船過渡,相約洲上。鷺洲上的鵝卵石,有武陵山系特點,圓潤光潔,色彩豐富,可供把玩。形成一種節日民俗文化。此地古時多陜西遷謫之人,因此疑為唐時長安踏青舊俗。
思南上元沙洲節保留瞭黔東北烏江流域地區,特別是以烏江中下遊文化教育中心思南及周邊的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傳承著各種傳統表演藝術形式,是研究黔東北烏江流域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成為思南人民根深蒂固的精神紐帶。 12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