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鎮遠報京三月三侗族討蔥節
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距鎮遠縣城38公裡。報京大寨是報京鄉的中心寨,周圍有松柏、極有、白巖、龍奔等十幾個侗族村寨,共居住著六千多侗族群眾。報京侗族屬北部侗族的一個分支,由於自古交通閉塞,保留瞭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侗語,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侗族習俗。“三月三”討蔥節是報京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這個傳統的節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有關“三月三”侗族討蔥節日的來歷,傳說很多。其一,農歷三月將開始農時播種,為慶賀播種順利,秧苗易長,秋天豐收,村民們便舉辦農忙前的播種節,痛痛快快地玩幾天。而一旦過瞭“三月三”節,寨上將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他們不再吹蘆笙,跳舞,走村串寨,專心一意的搞好農業生產。其二,三月春暖花開,是男女青年播種愛情的好時光。男女青年借此機會互相認識、瞭解、溝通感情。
“三月三”還是一個愛情悲劇的紀念日。相傳很久以前,報京寨有一對青年男女相愛,男的叫橋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橋生傢窮,不願把良英嫁給橋生,硬把良英許配給一個富傢子弟。良英極力反對這門親事,背地裡繼續和橋生相親相愛。三月初三這一天,良英到田裡撈瞭魚蝦,到園裡扯瞭蔥蒜,約橋生到寨邊金壙洞旁的莫嗄樹下相會。兩人脫下草鞋掛在樹上,表白忠於愛情生死在一起的決心,並到坡上煮食瞭蔥蒜魚蝦,以誓永不分離,後來卻遭到寨頭及族人的毒打,雙雙跳崖殉情。後人為懷念橋生、良英,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每年三月三,一對對青年男女來到金壙洞邊談情說愛。瞻仰橋生、良英留在莫嗄樹上的鞋印。相誓要學橋生、良英一樣,永遠相愛……
如今的“三月三”討蔥節已成全寨人請客會友,廣會親朋,相愛定情,經商貿易的綜合性節日,但那獨特濃厚的民族風俗卻依然保留至今。“三月三”節日大致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1、撈魚撈蝦贈笆簍
三月初二,姑娘們三五成群地相約,每個人都身背笆簍,手拿蝦筢、撈鬥。到寨子邊的水田中撈魚、撈蝦。這一天不管到哪一傢的養魚田裡撈魚,主人都非常歡迎,讓姑娘們隨意撈、盡情撈,撈的魚蝦越多,主人越高興。姑娘們互相幫助,你趕我撈,有說有笑,每個姑娘都撈得半笆簍魚蝦後,她們才滿意地走上田坎。姑娘們把撈來的魚蝦,連同笆簍贈給各自的心上人。
小夥子得到瞭笆簍,也就表示已得到瞭姑娘的愛,他們高興的奔走相告,邀請自己的男友,到附近的山坡上,把魚蝦煮熟一起吃。坡上這一堆,那一堆的青年人,吃得津津有味,相互談論自己的情人,相互祝福愛情的成功。這以後,小夥子便選定日子,買好禮物,相約姑娘到坡上見面,還給笆簍,送上禮物,對唱情歌,使愛情關系進一步。
2、迎客進寨蘆笙舞
三月初三,報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準備迎接遠道來的賓客和附近村寨來的親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蘆笙,女青年手拿牛角,端著“酒海”,中年人手握鐵炮、鞭炮,到寨子外一裡遠的路上,列隊等待客人的到來。
中午,遠來的客人與近村的親朋好友都向報京寨走來,男男女女,浩浩蕩蕩,挑著米酒、醃肉,提著活鴨、糖果,一邊走一邊吹蘆笙,鳴鐵炮。聽到鐵炮聲,迎客的隊伍便沸騰起來。先鳴三響接客炮,再把蘆笙吹得山響。客人走近,姑娘們笑咪咪地獻上“牛角酒”,每個客人必須喝幹一角酒,方許過關。這是第一道攔路酒,主客相互祝福,走向寨門。在寨門路口喝第二道攔路酒。由蘆笙隊領路,放著鞭炮鐵炮,順著下山石板小道,大傢你推我讓,走進大寨。在大寨蘆笙場邊的關口,再喝第三道攔路酒。
走入蘆笙場,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幾百人手拉著手,圍成一圈又一圈。大傢歡快地跳蘆笙踩鼓舞,一邊跳,一邊唱。寨老和年輕姑娘手捧裝滿米酒的牛角,不時敬獻給跳舞的客人。人們跳呀,唱呀,直到太陽落山,主人們才分別請上客人到自己傢中,盛情款待。
據悉,報京三月三於2005年被公佈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列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報京侗寨於2007年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保護村寨、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上一篇:貴州鎮遠元宵龍燈會
下一篇:貴州鎮遠•尚寨土傢族嗩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