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詩詞及農諺裡的驚蟄

詩詞及農諺裡的驚蟄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在民間習俗中驚蟄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按照數千年的農事經驗,驚蟄之後,漸有春雷,這也預示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人們開始瞭一年的忙碌,也寄托瞭人們對一年好收成的希望。因此,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們寫下瞭很多關於驚蟄的優美詩句。

漢景帝之前 驚蟄叫“啟蟄”

提起二十四節氣驚蟄,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大地回春,春雷滾滾。而打雷的確是這個節氣特有的現象。這在眾多古代文人筆下都有記載。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這是宋代詩人仇遠的詩《驚蟄日雷》,“坤宮”指西南方,“蟄戶”指蟲子冬眠的洞穴。這首詩形象地寫出瞭驚蟄之後雨驟風急、電閃雷鳴以及草木萌發、春回大地的景象。這首詩也成為描述驚蟄的經典詩歌之一。

不過,關於這個節氣的名稱,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在漢景帝以前的文獻中,出現的有關驚蟄詞語都是“啟蟄”。如《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左傳·桓公五年》雲:“凡祀,啟蟄而郊”。

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成書於戰國時期、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歷書《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

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漢文帝劉恒駕崩,太子劉啟繼承帝位,是為漢景帝,也是西漢的第六代皇帝,因其名為啟,為瞭避諱而將“啟”改為瞭意思相近的“驚”字。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瞭“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南宋官員、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說:“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在漢朝景帝之前,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驚蟄”後,人們又把它同“雨水”調換瞭位置,同樣,“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才形成今天的順序。

進入唐代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唐代文學傢柳宗元在《非國語·不藉》中寫道:“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但由於不習慣的原因,大衍歷再次使用瞭“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我國古代驚蟄有三種物候特征,稱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這描述的就是驚蟄時節,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自然現象,此時,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瞭春耕。

現代詩人吳藕汀在《驚蟄》詩中說:“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農諺雲:“到瞭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驚蟄節氣在農事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傢》一詩中說:“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傢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詩中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揭示瞭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起來,結果到頭來卻傢無隔夜糧,韋應物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俸祿卻是來自鄉裡,心中深感慚愧。

這個時節,農諺雲:“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此時,華北的冬小麥返青生長,江南的油菜已開花,都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此時氣溫回升較快,農田灌溉、保墑很重要。此時,土壤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所以農諺說:“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瞭氣。” 12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