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臘月二十九祭祖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祭祖的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傢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傢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瞭。

祭祖曾經是春節最為隆重的儀式和象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曾是國傢一等的大事,也是一個傢族的頭等大事,而如今,這一切早已經不復存在,過年的隆重也隨之淡瞭。

祭祖

這天早晨要上墳請祖。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河南說法是“二十九,打壺酒”,說的也是祭祀。

對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的早晨。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時,皇宮裡要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逐疫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根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早在漢代,祭祖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瞭。而春節的隆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祭祖。

在《紅樓夢》第53回和54回,曹雪芹用大量篇幅描寫瞭賈府過年的祭祖儀式:“……裡邊香燭輝煌,錦幛繡幕,雖列著神主,卻看不真切。隻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

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戴著絞絲銀鐲子。” 這是魯迅的小說《祝福》裡的場景,關於祭祖的寥寥數語,也讓人感覺到瞭村鎮上隆重的節日氣氛。

如今隻剩下形式瞭。正常臘月三十為除夕的情況下,緊鄰著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傢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佈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祭祖的起源

春節本源於古代祭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我們的祖先而言,有兩件事情是最為重要的:一是祭祀;二是戰爭。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天地日月、聖人先賢、祖先父母都是敬奉的對象,都需要進行祭祀,以感念恩德。至今北京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曾經皇帝祭祀的地方。”

“年”意味著什麼?“年”的概念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產物,是在農業勞作的周期性和四季變化的周期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慶祝豐收和祈求收獲,是農耕社會民眾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和信念,所以這類祭祀活動便成瞭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動。這既是“年”字的本義,又是祈禱者的願望。同時,在那樣的時代裡,古代先民受“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視大自然風雷雨電變化造成的各種災難為冥冥中的神靈操縱,從而祈求他們的恩惠和寬恕,或賦予戰勝災難的智慧和力量。當然,還包含崇祖敬祖:認為“萬物有靈”,故“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仍能左右子孫的福禍,因此產生對祖先的敬畏。

可以說,春節,這個本源於祭祀、發軔於上古時代對於萬物百祖的崇拜的節日,自它誕生之日,就與神靈信仰聯系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講,春節就是一個向神祈福的節日,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民間神靈信仰集合而成的節日。如果簡單粗暴地給這些傳統貼上愚昧和迷信的標簽,其實這種論調才是一種真正的‘愚昧’。一個民族、一個人都應時刻銘記自己祖先的恩德、表達對祖先的由衷尊敬和熱愛,這是一種寶貴的美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