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臘八節與靈隱寺

臘八節與靈隱寺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中國農歷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是佛教釋迦牟尼佛證悟成道的日子。臘八節是中國的古老節日。靈隱寺發臘八粥的傳統歷史悠久,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等歷史名人都曾親嘗靈隱寺的臘八粥,並為這碗熱粥所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所感動。他在題靈隱寺的詩中寫道:“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明代張岱在《西湖夢尋》裡也有靈隱寺“香積廚中,初鑄三大銅鍋,鍋中煮米三擔,可食千人”的記載。

古時臘月,靈隱寺的僧人用多餘的豆子、米面熬粥派粥,幫助窮人度過寒冬,並對百姓的恩情表示感念。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臘八粥救濟窮人的意義逐漸消退,但其“感恩”的精神內涵卻得到瞭挖掘和發揚。

元代喝“紅糟粥”和“朱砂粥”

元人熊夢祥的《析津志》中,則記這一日喝“紅糟粥”和“朱砂粥”:臘月皇都飛雪(臘的異體字),銅(盛水之器)凍折寒威冽。八日朱砂香粥啜,宮娥說,氈幃下(堵,佛塔)休教揭。是月八日,禪傢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朱砂粥。傳聞,禁中一如故事。紅糟,又稱紅米,是在稻米上培植的紅色曲米。《本草綱目》:“紅曲本草(指《神農本草經》)不載,法出近世……其法用白米一石五鬥,水淘浸一宿作飯,分作十五處,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勻,並作一處,以帛密覆,熱即去帛攤開,覺溫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過一時,分作五堆,再一時,合作一堆,又過一時,分作十五堆,稍溫又作一堆,如此數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籮盛曲,作五六分蘸濕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加酒曲窨造,變為真紅,能走營氣以活血,燥胃消食。”此即紅糟粥。朱砂又名丹砂,是礦物質,《本草正》:“朱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又肺可以降卸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朱砂要研成粉末用,朱砂少量入粟米熬粥,要配以豬心。

熊夢祥,江西人,號松雲道人,他提及的紅糟粥和朱砂粥都是藥粥,同是元人,孫國敉的《燕都遊覽志》中就提及:“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之,品多者為勝。”

自佛教創立,吃臘八粥也逐漸成為瞭佛教界的盛大節日。方圓百裡的杭城老百姓都以能喝上一碗靈隱寺的臘八粥為祈盼。近年來,靈隱寺連年舉辦臘八施粥活動,就是想以此因緣,恢復現代快節奏生活下大眾對我國傳統節日的熱情,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大眾感受我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文化內涵和魅力,共享節日的溫暖和溫馨,推動民俗文化不斷繁衍生息,推動杭城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在傳統文化裡,臘八節更多承載的是社會大眾祈禱健康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樸素願望。於佛教而言,臘八粥則是為瞭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及成道之前牧女供粥給佛陀,體現著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會、回報信眾供養的感恩精神,所以,臘八節也被稱為佛教的感恩節。靈隱寺年年舉行今年仍將繼續的臘八施粥活動,正是傳承佛教慈悲與感恩精神的無上深廣的菩提行願。

近年來,靈隱寺一直在推動臘八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靈隱臘八節習俗”入選杭州市級非遺名錄。在1月5日舉辦的“恩報萬千·臘八傳承——2017杭州臘八節文化論壇”上,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透露,“靈隱臘八節習俗”日前又升級成為浙江省一級非遺項目。

靈隱寺方丈光泉說,臘八節習俗是優秀的文化遺產,靈隱寺作為千年古剎,要承擔起傳承發揚臘八文化的歷史使命。目前,靈隱寺正在為臘八文化申報國傢級非遺做準備,今後還要申報世界級非遺。“從長遠看,我們希望臘八節能夠成為中國的公共假日。”他說。

臘八節倡導感恩文化

在論壇現場,“臘八節能否成為中國的感恩節”這一網絡議題被拋出,引發瞭與會專傢的熱烈討論。

浙江大學教授曹立人想到瞭一起令他印象深刻的新聞事件:一位企業傢資助貧困學生上學,他要求孩子們每年寫一封信,匯報學業和生活情況,但幾乎沒人守諾寫信,僅有的幾位寫信者也沒表示任何謝意,而是一個勁地請求更多資助。

“這種令人心寒的事並不是個例,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去倡導感恩文化。”曹立人說,在健康的感恩文化中,施恩者獲得精神滿足,受恩者也不必礙於面子推脫拒絕。隻需感恩在心,日後回報,人間就會充滿溫暖。回報的並不一定非得是施恩者本人,也可以是整個社會。臘八節的真義就在這裡。

佛粥一碗,驅散數九嚴寒;吉祥幸福,來年六時長伴。小小一碗靈隱臘八粥,承載瞭大眾對新年的一份吉祥祝福,更蘊含瞭靈隱寺法師和居士義工們一片殷誠篤行的菩提心。 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