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立春日戴春雞、佩燕子習俗

立春日戴春雞、佩燕子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兒,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為什麼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祥之意。

其次,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征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瞭。

再者,民俗上有雞能食五毒之說,給小孩子們佩戴春也有驅邪攮災之意。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瞭,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饑)荒之苦。

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人們為討吉利用棉佈和棉花縫制成拇指大小的佈雞兒,一隻或幾隻縫在小孩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俗稱戴“春雞兒”的習俗。

春雞縫好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綴在娃兒的棉襖袖子上。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表達瞭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戴春雞的時間一般從立春之日起延續好多天。在山東一些地區,春雞要在元宵節或者正月十六趕廟會時扔掉。由於漢族民間藝術中,祛除蜈蚣、蠍子、蟾蜍、蛇、馬蜂或者蚰蜒等“五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題材,而雞又能降服這五毒,因此春雞便成瞭兒童的護身符,寄托著兒童不受任何毒蟲傷害的良好願望。這一點也與氣候、土壤、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為正是立春之後,氣候轉暖,各種毒蟲出現,所以讓兒童戴春雞以祈避毒蟲。至於扔春雞象征扔掉疾病,猶如某些地區放風箏剪斷線放掉晦氣的習俗;人們相信,斷線的風箏可以把病災帶走,其寓意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立春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帶的春雞越多,說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戴春雞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用佈制作小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預示新春吉祥。未種牛痘的孩子,春雞嘴裡還要銜一串黃豆,以雞吃豆來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還有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在河南項城,人們剪彩做春雞,大多戴在小孩的頭上或袖上。在山西靈石,立春日用絹做成小孩形狀,俗名春娃,戴在兒童身上。

戴春雞也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

佩燕子是陜西一帶人民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縫制的“燕子”,這種風俗源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人傢,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隻要你能在房簷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傢谷子,不吃你傢糜子,隻在你傢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傢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讓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瞭,他們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處炫耀。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都要穿上盛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地在街上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執鞭,打牛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由來。

提起打春,我就會想起這一天魯南一帶的孩子們左臂上部戴著的一對佈公雞,俗稱“迎春雞”,也叫“打春雞”。

打春雞是以棉花和紅、綠、黃等多種顏色的佈為原料,手工縫制而成。立春那天早上,孩子們大都會在左臂戴上一對鮮艷的佈公雞,奔走於大街小巷。據說這樣可以驅邪祛病。這一習俗在魯南一帶有上百年的歷史。

傳說,打春雞的出現緣於天花病毒的傳播。在預防天花的“接種疫苗法”沒有發明以前,小孩子多數要“出天花”。這是一種惡性傳染病,癥狀為高燒、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喪生。那時候不僅缺醫少藥,而且醫療水平低下,多數人隻好用實際上無效的偏方治療,有的則幹脆聽天由命。以前,不知有多少聰明可愛的孩子被天花奪去瞭寶貴的生命。就算有天花患兒僥幸活下來,膿皰結痂,脫落後也會留下永久的“疤”,成為麻子,給他們帶來一生難言的酸楚。

過去,每年春季是天花的高發期,來勢猛、傳播快。因為醫療水平欠發達,科學知識又不普及,古時的老百姓都特別迷信,如果孩子因“出天花”而發高燒或者昏迷,就會被認為是鬼魂附體。傳說,萬般無奈之際,一位愛子如命的母親突發奇想,於打春前夜設計制作瞭一隻佈公雞,第二天縫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夠驅邪祛病,保佑孩子健康。

這種偶然出現的佈公雞被同樣愛子心切的母親們傳播開來,並增添瞭新的內容:佈公雞由最初的一隻變成瞭一對,其中一隻雞的嘴下還墜瞭一顆代表膿皰的黃豆,意為:雄壯的大公雞把膿皰全吃光;另一隻雞的嘴下則墜著一串小紅辣椒,意為: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紅的辣椒一樣茁壯。博大、深厚、細膩的母愛,就這樣深深地蘊含在佩戴打春雞的民俗中。

後來,英國內科專傢愛德華·詹納發明瞭“接種疫苗法”,使全世界的嬰幼兒遠離瞭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消除瞭,人們對打春雞也就不感興趣瞭。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生活內容的日益豐富,人們更無暇顧及那曾經給千萬人無限慰藉的打春雞瞭。然而,盡管佩戴打春雞的習俗似將隨風消逝,但是,它最初所蘊含的深深的母愛,我們絕不能忘記!

如今饑荒、染痘之苦已成為遙遠的記憶,縫春雞也隻能跟“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相聯系瞭,大傢把縫制春雞當作一件趣事來做,而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這個立春的風俗一直在我們腦海裡,想想便覺得很親切。

春戴春雞兒習俗現狀:

如今,漢族兒童戴春雞的習俗已經不多見瞭,隻是在那些受現代文化影響小的偏遠(有時是貧困)的鄉村還多多少少地存在著。現代工業文明或農業生產壓力,占用瞭年輕母親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她們難得從母親那一輩繼承下來做春公雞之類的手工藝技巧。孩子們新年的新衣新帽也不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一代人那樣是人工縫制的,而是機械化大工廠裡生產出來的。這種極少個性的童裝似乎與媽媽手工縫制的春公雞不相配,因而這種不倫不類的飾物也很少見瞭。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世界再也不像他們的爺爺奶奶小時候那麼單一瞭。他們接觸瞭越多的電視節目,有瞭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大小玩具,他們極少知道農歷的節氣,也很少有人告訴他們立春和春雞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不過,在小時候戴過春雞的人的腦子裡,虎頭帽上戴著春雞跑到左鄰右舍到處玩耍的情景是永不褪色的記憶。

春雞的做法:

春雞兒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手兒巧的十分鐘八分鐘做一隻,手兒拙的,半個鐘點也能拿得下。先把花佈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佈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春雞兒的雛形便有瞭。

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兒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佈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佈。

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

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娃娃們的棉襖袖子挨肩膀兒的位置上。一般男娃的春雞兒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娃的春雞兒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有縫制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娃兒的性別瞭,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娃兒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去年本命年,手上戴瞭一根紅繩,現在立春過瞭不想再戴,要怎麼處理? 可以直接扔瞭嗎?

不需要燒掉,如果你不想存放著,也不想贈送給好友,隻需要掛樹上就可以瞭,掛的時候祈福一下,接下來就風調雨順瞭!

這跟紅繩是長壽索,你不願意保存可以,但是不能送給別人。你不用把它燒掉,找顆老樹把它掛上,或者上寺廟把它放到那裡的長青樹上即可。最簡單就是把它掛到住宅小區或者綠化帶的樹上就可以瞭。系時,一定要虔誠的求它保佑你幸福健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