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日說補冬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志瞭四季轉換的過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不過,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認為隻有這樣,到瞭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起居調養強調瞭“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在西北地區天氣寒冷,才宜進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閩南歷來註重“補冬”,為瞭能在這個節日讓傢人吃上營養補品,不少人就未雨綢繆,預作準備。事先喂養雞、鴨、鵝、兔等傢禽傢畜,傢中成員較多的農戶,自己喂養瞭山羊,沿海漁民,也佈喂養傢犬以備補冬之用,因羊肉、狗肉發熱量最高,農民特別是嚴冬也要出海的漁民,更喜愛“紅燜狗肉配燒酒”來補冬。
到瞭補冬之日,全國各地,大開殺戒,閩南更是傢傢殺雞宰鴨,並加入中藥“四物”合燉,以增加香味和營養素,也有的把西洋參或高麗參切片,包在雞、鴨盹之中縫好合燉,讓小孩子吃瞭長身體,有的用黨參、川七合燉,以加強骨骼健壯,總之想方設法,大力進補。出嫁的女兒,在這個節日,常給父母送去雞、鴨、豬蹄、豬肚之類營養品,讓父母補養身體,聊表對父母孝敬之心。補冬之夜,香噴噴的雞、鴨,經常佐以洋酒或中藥補酒,一傢人盡其所能地進行“補冬”。
民諺有雲:“立冬之時飲水也有補”,反映民俗對“補冬”之重視!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記牢,補冬補的是溫熱的食物,忌諱過分大補,也忌諱性寒的食物(比如白菜、卷心菜、蘿卜等),不然會大打折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