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穿青人七月半鬼節習俗

穿青人七月半鬼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七月半是穿青人祭祀祖先的節日,時間是農歷七月十三,所以過月半又稱過十三,沒誰傢過十四、十五。

傳說在閻王之陰曹地府,農歷七月初一到十三為法定黃金假日,故亡的靈魂這期間休假到人間探親訪友,遊樂集會,此即道傢所謂“中元勝會”。來到人世間,陽間的傢人得好吃好喝周到服伺,就像現在遠方的子女把老傢父母接來小住一樣。

幾百年瞭,穿青人的祖先輾轉遷徙來到黔西北這一古代稱為羅施鬼國的水西高原喀斯特地區,買土居住,耕山挖箐,梨霍未飽,艱辛和坎坷不言而喻。為念祖追宗,穿青人七月半是一年中隆重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而外出打工離傢不是太遠的穿青子弟,千方百計都回傢過節,記得有一年回傢過月半,從貴陽開出的客車擠滿瞭回傢的打工穿青鄉親,腳無立錐之地,那時交警不查。

六月下旬穿青人就著手準備過月半瞭。趕場時購備香蠟紙燭,發谷芽、麥芽。記得兒時從六月下旬開始,每到傍晚任務就是把裝有麥子、谷子的土碗端到魔芋林中“車露水”,以便谷子、麥子快快長成綠蔥蔥的谷苗、麥苗,以便月半“接老人(已逝世祖先)”和用作後述“馱馬、騎馬”的飼料。

穿青人於農歷初七左右就開始掛“老人牌”“接老人”“回傢”瞭,講究的人傢初一就開始。“老人牌”即祖宗牌位,用紙印制而成,圖像一般為莊嚴的多層亭臺樓閣,點綴有下棋的神仙、遊樂的仙童仙鶴、青松翠柏、繚繞的薄霧……等畫面,上中寫“某氏門宗歷代高曾遠祖位”,其側排位去世的老人的名字,一般最遠的上溯六七代,如“故天祖考(妣)某某某老大(孺)人之位”,嶽父嶽母已經過世的,也要寫上。

“老人牌”一般掛在堂屋中的左側隔板壁,前立供桌,桌上放裝滿包谷的“升子”,用白紙分封口,用於插香蠟,“升子”兩邊及供桌下放香座,初長成的谷苗、麥苗白天擺上供桌,晚上繼續端去“車露水”。悠閑的人傢還要札“香花”、擺放小孩采摘來的蘭草、紫金等應時花木,反正要讓“老人”吃住得舒心愉快就怎弄都行。

“接老人”後每一餐吃飯時,都要先焚香燒紙“貢老人”後全傢才可動筷吃飯,直到七月月十三。這期間,要“討”新成熟的瓜果如新四季豆、新辣椒、新茄子、毛豆、桃、梨、花紅、大棗等等來供奉祖先。無農活時,要用白紙印刷“封皮”備用來封包(內為錢紙),“封皮”用木刻雕版印刷而成,上有衣、褲、剪刀等圖案,並留有書寫的位置,簡單說來就是制作紅包的信封。在趕場時上街市購更多的“封包”錢紙,“封包”錢紙因傢底及接回的老人多少不定,有錢人傢要買幾十斤,認為買得越多祖先就會保佑傢主發更多的財。錢紙“錢印”為九個,有“七不成,八不就,九成錢”之說。

初十前後就開始“封包”,用“封皮”包封錢紙,一般先用稱稱分錢紙,一封一兩再包封,利於馬馱時保持兩邊平衡,以免掉落。“封包”後“掛包”,即在“封皮”指定的位置用毛筆寫上某位已逝老人的名諱、戶主的名字及當年的農歷紀年。沒有人識字或者不知道傢主與祖先互稱、不會寫“包”的人傢還得及早請人,等到十三,隻燒未包“封皮”的紙錢的人傢怪可憐的,也肯定是沒有多少文化的傢庭。筆者年幼時月半就幫人“掛包”混瞭不少好吃的。那時候後老人供小孩讀書,絕大多數人傢就是希望有一個會“掛包”的孩子。新亡三年內隻用素白紙封包,據說是還沒有郵政編碼。

月半前一兩天孩子們要到姑爹、姑爺(祖父輩)傢把已經出客的親或親唐姑奶、姑媽接來“擺”幾天,等著一起過月半。十三日晨,穿青的寨子般都有一傢殺豬,然後每傢稱幾斤,沒錢不要緊,先賒著今後給,或今後年節還肉。寨子裡沒人殺豬才能到街場上買肉,否則有你好看,印象中就是肉瞭,有些人傢好像還殺雞啊,推豆腐等等。

十三一天早起即點裝香,香不能中途熄滅,要隨時續裝,一般都裝一盤盤香,可以點八九個小時,傢中香煙繚繞,別有一番風景。這一天傢中主要任務就是操辦豐盛的酒水菜肴貢老人。歡享晚宴後,合傢一起動手,把封好的包用稻草芯兩兩分別拴在一起,用印刷上“馱馬”白紙的夾在其間,稱為“上馱”(等著幫老人們馱錢回陰曹地府。),然後把上馱的包、印刷的老人坐騎(又稱騎馬)及幺馬的馬夫、一碗清水、少許貢奉的撤掉封皮的“升子”裡的包谷擺在篩子裡,接著點一柱香插在篩子上,戶主說一些感謝“馬”的話,此為“喂馬”,“喂”好“馬”後。在院壩中劃一圈,沿自傢路口間插香,一直到最遠,導引老人及其人馬上路,接著將所有的包、人馬在院壩裡燒掉,谷苗麥苗扯一點燒掉,作為去陰間的馬料,其餘的甩上房頂。

燒包時,小孩們在熊熊燃燒的包堆前磕頭作揖,祈求老人保佑茁壯成長、高考成功等,傢主則把“老人牌”取下,在燒包的火焰上方“漂”(piǎo)一下,收起來來年“接老人”再掛,穿青人稱為“送老人起身”,同時傢中在世的最長輩說一些請祖先保佑這保佑那的話,媳婦、姑娘和回傢過節的姑媽、姑奶們訴哭三年內新亡的公婆和父母,傾訴死者的養育扶持之恩,子女的懷念之情,哀痛生死離別,亦泣亦訴,哀婉感人,令聽者無不感傷落淚。

燒包時候要燒一些散紙,倒一點“水飯”給沒有子孫的祖先、孤魂野鬼,給馬夫作貢飯燒工錢和過路費。有時還放孔明燈、河燈照亮老人返回“陰間”,挺詩情畫意。燒包完畢全傢進屋擺傢常、娛樂,不準出門。“七月辦,鬼亂竄”,據說,在十三深夜裡,在院裡放個空壇子,俯耳聽去,可以聽到馱錢的馬蹄聲呢,然後,大人們就教育小孩,今天晚上不能出去,小心趕馬的小鬼把你也一同孥去瞭,出門怕撞上孤魂野鬼。

十四早晨,孩子們將燒包的灰燼用撮箕抬到足夠遠的地方,倒入小溪,穿青人認為溪水能把這些祭品帶到老人們靈魂的棲居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