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福清俗稱“五日節”,即從農歷五月初一起連續五日都是節日,格外隆重。我少時,五日節的盛況決非今日可比。那過節的老式版本歷歷在目,讓人終生難忘。
最讓人懷念的是如今難得一見的“爬涼船”。
“爬涼船”即賽龍舟。賽龍舟,為的是祈福求平安。古時每逢端午節,福清年年在龍江上舉行賽龍舟活動。那時,玉塘村稱石塘下,松潭村稱松南。這兩村臨江而居,隔江相望,富豪、大戶人傢多,經濟實力雄厚,成為賽龍舟對手,簡直是天作之合。一般先是各村自行“選拔賽”,優勝者與對方村裡的“代表隊”比賽。
比賽地點往往選在龍江的利橋江江面,即原灰窯為起點,利橋橋門為終點。涼船船體上畫龍的鯪甲,船頭安有瞪目張口的木雕龍頭,船尾裝有木雕龍尾。船上坐24人劃槳,兩邊各12人。船上另有3人,船頭一人撐鑼,當中一人司鼓,船尾一人掌舵。劃手赤膊著白褲掛紅肚兜,整齊劃一,十分顯眼。那鑼不是戲鑼,而是平底銅質警鑼,相當於當年消防用的火鑼,聲音不是“哐哐哐”而是“坎坎坎”的,不那麼透亮卻十分尖厲;那鼓不是戰鼓,像舞蹈用的錢鼓,聲音不是“通通通”而是“當當當”的,不會傳得那麼遙遠但近聽很有穿透力。鑼鼓起指揮作用,鼓連響三聲,加一鑼鼓齊鳴的尾聲,則為普通劃行;若鑼鼓同響,三聲相連,則為奮力行進;鑼鼓各自單聲急促連響,則為全力拼搏搶進;鑼鼓各自散響,則為竄過橋門,到達終點。競渡高潮時,鑼鼓響聲,劃船號子,觀眾呼聲,匯聚一起,簡直響徹兩岸,可謂熱鬧非常。
“五日節”,福清有節俗民謠:“初一攩門初二空,初三面餅卷菜蔥,初四做節仔,初五涼船爬滿江。”五月初一,為攩門蔥的日子。取菖蒲和艾草各一支,用紅紙紮成束,再用鐵釘或竹釘釘在門翅上,以驅除邪氣,客觀上發揮瞭凈化空氣消毒的作用。初二空,是說沒有專項節慶節目,但人們可對門蔥鼻聞眼看,睥睨周圍,享用驅邪後的實惠。初三煎面餅。面餅有多種款式,一種是把蟶、肉絲、豆芽、韭菜、筍幹絲等餡料調進面粉裡煎成餅;另一種像春卷,是把面張和餡料分別制作成熟食,以面張卷上餡料吃。初四做節仔,就是當晚煮幾盤小菜加餐。初五涼船爬滿江,就是龍舟競渡,是五日節的重頭戲,是將節慶推向高潮的壓軸節目。上述這些,大多至今日還是保留節目。
此外,初五當日還有不少節慶活動,為今人“簡略”瞭。中午煮蕹菜切面,不是線面,往往由各傢自制。燒菖蒲艾湯,給兒童洗澡,洗後更換新夏衣。給兒童掛蛋袋、辟毒丸袋、香囊袋。讓兒童腕戴“圓儀瓏”, “圓儀瓏”用紗線染上多種顏色,成束環戴手腕,如手鐲,至七夕卸下,拋上瓦屋頂,讓喜鵲銜給織女。噴灑雄黃酒,以雄黃與酒相調,僅用於噴灑,不能飲用,因雄黃含硫化砷有毒,有人將雄黃石投置水缸中用以消毒,還有人在雄黃酒中加肥肉浸之用作治療皮膚過敏,但更多的是,蘸上調酒雄黃塗抹兒童的額頭、臉腮、耳孔以消毒避邪。正午時粘貼午時書,用長約25公分寬約4公分大小的紅紙簽寫上“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五馬山頭尋虎艾,七層寶塔觀龍舟”或“湘江孝女,楚水忠臣”之類對句,粘貼在兩邊門翅上;用長約18公分寬約11公分大小的紅紙片寫上“日中方正,天下太平”等對句,致使各傢門前如同過年一樣,面貌更新煥彩。醬午時蛋。
古人雲,“月惟中秋,日正端午”,大約說的是端午的午時最接近12點,醬午時蛋以辟邪求平安就顯得特別正統,特別有意義。也有人在燒菖蒲艾湯時,在湯裡兼煮午時蛋。包粽子。民謠說,“食瞭五日節粽,寒衣才敢送。”到端午瞭,氣溫明顯回升,才可以把隨身攜帶的寒衣送走。可見,端午是寒暑兩季明確的界限。人說“五日節”“關帝磨提刀,五顯(五顯公)曬龍袍”,時晴時雨,但即便陰天也不用著寒衣瞭。粽子用竹葉包,有特殊香味。粽分甜咸兩種餡料自不相同。福清龍高、江陰等地不包粽子,炊發糕、做起傢粿替代。
總之,過去的“五日節”,就憑借傳統的習俗、熱烈繁多的節目熱熱鬧鬧度過五天節日。相對而言,這種模式相對傳統古老,算是舊版本。
細究起來,“五日節”應是春夏交替的時令節,是提倡辟邪消毒的衛生節;從眾多節俗特別適合兒童這意義上說,也可看成是古代的兒童節。如果再考慮到發生在福州、杭州兩地“五日節”裡膾炙人口的傳說–荔枝換絳桃、白蛇傳裡的愛情因素,那這“五日節”與愛情節也是近親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