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元宵“做上元”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是每年除夕和元旦之後的第一大節日,也是春節系列節慶活動的最高潮。這一天夜裡各地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如鬧社火、辦燈會、吃“元宵”等。在民間,這一天人們都從一傢一戶過團圓年的小氛圍中走入大社會,參與旨在祈求天官賜福、鄰裡和睦、一年平安的集體慶典中去。在古代,連平日裡深居在皇宮大院裡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要放下架子率領嬪妃宮女、皇子皇孫、文武百官與民同樂。元宵夜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的狂歡節。
可是在福清,這傳統大節並不叫“元宵節”,而稱為“做上元”。清乾隆丁卯版《福清縣志》卷之二“地輿志·歲時”載:上元日,自十一至二十夜,戶各燃燈放花炮。城中歌吹相聞,簫鼓之聲喧闐達旦。可見做上元之俗在福清流傳久遠。
那麼,福清人為什麼“不鬧元宵做上元”呢?此中又有什麼奧妙?
先說說“上元”一詞的來歷。所謂上元起源於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據《歲時雜記》一書雲: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漢代道教最大宗派之一的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祗為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他們認為三官各有所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卮。並以三元與三官相配:上元為天官生日,中元為地官生日,下元為水官生日。人們為祈福, 便在正月十五上元日舉行各種祭祀 ,同時舉辦各種傳統文娛活動,祈求“天官賜福”,這就是福清各處做上元的由來,可見這節俗悠久古遠。這也讓我們明白福清各地做上元大都選在本村宮境廣場舉行,而且不論舉辦燃燈、焰火、行舟、臺閣,還是進行舞龍、耍獅、十番、八樂,其核心都要祭祀上蒼及本境土主神明,有些地方祭祀活動十分隆重,如新厝的“擺頭尾座”,可謂盛況空前。福清人做上元還要邀請親朋同慶共樂,故以時間也不定在正月十五,從正月十一至二十日都可以,視各村境傳統習慣而定。
再則福清“不鬧元宵做上元”恐怕還有原因,與“吃元宵”有關。雖現時許多人認為“元宵”的“元”字指的是“正月”,也稱“元月”。“宵”字則是“夜”的意思。二字合而為“元月之夜”。但據傳“元宵”是漢元帝時一宮女名字,因思念父母積憂成疾,元帝知道後特定在正月十五舉辦燈節,讓皇宮中的人都出宮觀燈並乘機與傢人團圓。宮女元宵善作一種點心,以米粉作丸內包以咸甜餡料,元帝十分愛吃,呼為元宵。後人們為感恩宮女元宵為民眾開創瞭一個喜慶祥和、全民同樂的節日,才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古時福清天旱地瘠缺少制作元宵丸的糯米,一般人傢正月十五過節無緣吃到“元宵丸”,故以連舊縣志上也把正月十一至二十日的節日稱為“上元日”。
時序更迭,時代變遷,如今福清哥富瞭,糯米早已不是金貴欠缺之物。加上節日文化和飲食文化的交流,元宵丸也成為福清人過元宵節的食品。但由於傳統習慣,福清人還是把過元宵節稱之為做上元。
上一篇:福清人要過四個“年”
下一篇:福清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