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雁陣宮元宵“爬戒梯”

雁陣山位於涵江僑鄉鰲山村,地處海拔約60米的東海之濱,是囊山餘脈的丘陵地。它東面臨海,是木蘭溪溪水入海之處。當年,下“南洋”隻能走水路,這裡的海港航道是船隻出入的必經之地,是莆田市“海絲”城市的歷史見證。

“當年船隻航行,到達此處時,往往有觸礁之險。也因此,當地流傳一句‘會過壁頭門,難過雁陣鼻’的俗諺。後來修建瞭雁陣塔,作為航標燈塔。”

雁陣山,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是黃公度讀書處,宋高宗紹興8年(1138年),黃公度高中狀元,高宗皇帝為他的讀書處筆禦書“登灜閣”,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鰲山昭靈祖廟也建在雁陣山上,這座唐宋年間所建的宮廟俗稱雁陣宮,現在是市級文保,是“爬戒梯”的發源地。

“爬戒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凝重的人文內涵,是雁陣宮尚存的古老傳統。這項看似兇險、殘忍的民俗其實是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人民安康的一種祭祀,是紀念雁陣宮裡所祀的鑿井灌溉造福人民有功的鄉賢趙升、以曬易煎制鹽為民造福的陳應功的一種形式。

“爬戒梯”一般10年左右舉行1次,為時7天。有時連續三年,據稱“關戒”意在祈求上蒼降福於民,百姓安居樂業,練神童以德行為要,揚一身正氣,鰲山七境和諧相處為樂。

制作“戒梯”有一定的標準,先用長20米的優質杉木制成18.6米的高梯,下端留1.5米,後用兩根1.2米的木條從中穿過,再把42把每把長90公分的劍刀,每把間距38公分,用兩根1.2米的木條從中穿過,上端1.2米每個間隔都用藤條紮緊。劍梯制作完成,還要用上好的油漆漆紅,體現雄偉、壯觀、神聖、莊嚴、吉祥。童生爬劍梯時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似鯤鵬扶搖直上,如海燕穿梭雲間,拜鬥如雄鷹展翅,仰嘯長天,如童子拜觀音,端莊肅立,神龍活現,矯健敏捷。

雁陣宮“爬戒梯”技藝高超,每次表演都吸引成千上萬民眾前來觀賞,但在“文革”期間這項表演由於長期中斷,瀕臨失傳。

改革開放後,雁陣宮管理委員會同董事會的老人們根據回憶,使這項古老祭祀活動再現雁陣宮,再次表演,受到眾多市民、遊客,包括港澳臺、新加坡等返鄉僑胞的贊譽。

這項活動流傳千年,一直依靠口口相授進行代代相傳,但由於年代久遠,原傳承人的文字資料已無從查找,現傳承譜系隻能從民國開始記錄。記錄在冊的最早傳承人是出生於1904年的吳阿燦。

目前,該項“絕技”的傳承後繼乏人,老人們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將“爬戒梯”活動列入非遺項目進行搶救保護。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