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東沙遊板燈
東沙村隸屬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位於東海鎮西南方向,緊挨坪洋村,上亭村,茂林成蔭,水美,氣候宜人,天藍水清。
東沙的板燈是我國江南一帶元宵板燈的總匯與縮影,別具一格、出類拔萃;它的精彩、華麗無與倫比,是東沙人文情懷的寫照。
“東沙”是莆田聞名的古老鄉村,位於莆田西南邊陲,靠山面海,海的那邊是惠安縣,與仙遊縣朱寨鄉毗鄰。全鄉橫直十幾裡包含近二十個村莊,都姓蔡,相傳是宋朝丞相蔡襄的後裔。祖宗留下的宮廟——金沙宮,至今還供奉著蔡襄的雕像神位,歷年香火不絕。改革開放後還在金沙宮的西南場地,專門建造瞭蔡襄紀念館。
東沙的元宵遊板燈有悠久的歷史。傳說是為紀念900多年前蔡襄建造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泉州洛陽橋並創舉瞭世界橋梁的筏形基礎的卓著功勛而舉行的;遊板燈幾乎是傢傢動手,全民歡慶的。每戶一板燈,一板約有3米長、板寬十公分、板厚2公分左右,一板上裝6到8盞燈,板與板之間——板端鉆孔用拐杖撐棍穿套串連。整條板燈約由130段板燈鏈接而成的長約400米的“燈龍”,村村都有1至2條“燈龍”。據傳板燈的板條是寄寓著洛陽橋是用條板石作橋梁連成1200米長的大橋,其中拐杖撐棍隱寓著洛陽橋的46座橋墩。板上安裝的花燈象征著當年老百姓像走馬燈似的觀賞落成的洛陽橋兩側的500個石雕護欄、28尊石獅和七亭八塔而顯露滿臉風光相輝映的光景。
每條“燈龍”的前面有個燈頭,恰似龍頭帶領板燈遊,龍頭寓意著橋兩端的武士。後有十音、八樂、西樂、鑼鼓等跟隨,整個東沙的板燈相連起來,長近10公裡,這近十公裡的板燈都要沿繞祖廟——“金沙宮”門前,拜謁蔡襄神位而祭祀、鳴炮。相傳此舉蘊含著祈求國運昌盛、五谷豐登、人壽安康、子孫鴻福之意。“燈龍”的隨尾,恰似海龍王龍子和觀音大士等菩薩壓鎮。在這儀式中還傳說瞭一個“感恩”的故事。
據說許時洛陽橋橋位的洛陽江,水深浪大,橋基難以施工,蔡襄為此日夜發愁,寢食不安。有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向海龍王求助。於是他寫瞭一封信,派衙吏送去海神處,衙吏以為此去必死無疑,便酒喝得大醉倒在海灘上,想讓海水漲潮卷走。哪知一覺醒來,不但沒被海水卷走,倒發現所帶的黃色公文袋變成紅色的,於是他連忙回來交給蔡襄,蔡打開一看,什麼也沒有,隻寫個“醋”字。他冥思苦想瞭好幾天,終於悟出海龍王的啟示,便把“醋”字拆成一個“酉” 字、一個“廿” 字和一個“日” 字來解字——顯然是叫你在二十日下午5~7時(舊式計時法“酉時”即是下午5~7點的時間)動工。果然在此時動工,三天三夜也不漲潮,橋基終於勝利砌成。為瞭感謝觀音大士和海龍王的相助,後人就將“聖母娘娘”等菩薩抬出遊行、拜祭,並約定各鄉村遊行的板燈也必須在下午5~7時啟程。
東沙的板燈隨著國傢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提高,舊貌變新顏。燈的花樣多姿多彩,燈的制作工藝精巧,規模宏偉,聲勢浩大。這個一年一度的元宵板燈實質上已發展成為“燈會”瞭:這當中既有遊燈又有戲劇座臺伴演;既有焰火禮炮,又有音樂舞蹈相隨。
東沙的板燈花樣品種,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多有變幻。燈有宮燈、長鼓燈、球形燈、六角燈、八角燈等等外形各異,形式多種,燈外還裝有小花燈,燈上還鑲上小葫蘆燈。整個板燈還用串珠燈連環罩頂,構成燈外有燈花簇擁、燈上有燈珠環繞。燈用各種顏色花樣的玻璃制成。各燈表面居多寫著“蔡”字或“四季平安”,有的還鑲上“紅樓夢”人物的花前月下,有的還描繪“八仙過海”的典故等等戲劇性故事畫面。燈光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化著。過去的板燈是用紙燈,內點蠟燭,改革開放初期改用電發光,但各條“燈龍”必須配一部拖拉機機頭作為發電機供電,這樣的遊行較勞累,而現在則改用幹電池,每板燈的兩端各裝一個小電池盒,作為板燈發亮的用電電源,輕便簡單,持久耐用,光輝奪目,很有創意,是江南一帶無與倫比的元宵板燈,這無疑是記載著文脈的源傳和時代的進步。
燈頭是領頭燈,過去是用木頭釘作一個雙孔木框,框裝兩個紙質大燈籠,內點蠟燭,豎上一根木棍,接上板燈就成燈頭。現在大大不同瞭,燈頭靚麗壯觀。燈串燈成燈鏈,環繞燈頭,燈頭中間裝有大屏幕電視,有的在演“孫悟空大鬧天宮”,有的在演湄州媽祖的電影故事等等。在燈頭的兩側,各配上電視屏幕,一路上戲劇播放。戲曲音樂,娓娓動聽,迂回時空。在燈頭的頂上嵌入閃閃發光的鄉村名稱,美不勝收。據說這樣的燈頭,制作安裝一個要花去6~9萬元,對此人們贊嘆:國民經濟發展瞭,老百姓有錢,燈頭也貴氣瞭。
舞蹈和音樂是遊燈的重要組成部分,跟隨在各條板燈的末尾。這當中既有古典音韻的八樂十音,也有近代的西洋樂器,大鼓小鼓配大鈸;既有身穿紅衣懸彩帶的腰鼓隊,又有美女西樂儀仗隊,一路上載歌載舞,八樂十音,聲聲入耳,歡樂無窮,腰鼓、舞蹈,翩翩起舞,吸人眼球,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見此,誰不說傢鄉美!歌聲琴聲伴隨著遊路兩旁人們虔誠的香火,齊鳴的鞭炮,合奏出國泰民樂的強音,迸發出人間美滿幸福的真情。
放禮炮 、焰火也是元宵燈會的內容。金沙宮的禮炮 、焰火,加上周圍鄉村如朱寨鄉村等的焰火,匯成瞭多股多束的“金樹”、“銀花”,沖向雲霄,閃耀天空。“球形滿天星”、“火箭炮”、“導彈炮”的炮星,像仙女散花,灑下人間,把黑夜的星空染成白晝、震得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據說有錢的鄉村比如海頭村,在燈過金沙宮時,一次放焰火、鞭炮就花費十多萬元,借以顯耀鄉村經濟發展的實力。估計經過金沙宮門前的板燈約有20條,都要停放在宮前燃放焰火和鞭炮的,連續時間要達6個小時多,花費的金錢少則十幾萬元,多則百把萬元,其情其景就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焰火也未必能比得上,這真是 “萬顆星光逗‘八鬥’,十分春色樂‘東沙’”。
以戲助燈也是金沙宮遊燈的特色。金沙宮元宵開演的戲場是很長的,戲要與遊燈同步啟行,其夜連續要演三場。燈未結束,戲是不能停,要等遊燈結束後才能休息。從中可品賞到板燈在元宵“燈會”中的分量,寄寓著百姓對洛陽橋多少的情感。金沙宮元宵夜的戲還有個特色,即戲場的開幕或收尾必須要有“八仙拜戲”的表演,隱寓著對蔡襄祭拜的虔誠。
春光明媚山河披錦繡,中華騰飛華夏亮“寶珠”。東沙元宵的燈、戲、舞、樂各樹一幟,又相互交融,匯成瞭無比歡樂的鄉土氣息,熏陶瞭東沙歷代人的人文情懷。這種鄉土氣息是鄉村歷史文化的淀積, 而“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原本就是歷史文化的淀積。人們期盼有識之士,能不遺餘力地去發掘,力爭東沙的板燈榮歸“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上一篇:福建莆田傳統節日的地方特色
下一篇:福建莆田“媽祖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