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旖旎的湄洲灣畔,有座依山面海,與湄洲媽祖廟遙遙相望,聞名於海內外的五帝祖廟,它就是東汾五帝廟。每年端午節,這裡都會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化龍船儀式。
五月初五,夜,五帝廟殿場上人山人海。五彩斑斕的紙龍舟豎起寫著“欽命瘟部司”和“代天巡狩”白色雙帆,在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貢銀堆上的紙龍舟被點火焚化。熊熊烈焰沖天而起,緊接著,30多隻鳳船也被一一送入火堆焚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升騰的火苗,燃起人們不滅的希望和追求!升騰的火苗,化出民俗的薪火與紙紮技藝幾百年相互交融的時光。
民俗的火與紙紮的藝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莆仙稱之為“五日節”。從初一到初五,莆仙各地天天都有民俗活動。在城廂區東汾村(今東進村),人們過端午節是為瞭紀念“五帝”,因為這一天是五帝的誕辰。“五帝”是傳統金木水火土五行觀念的延伸和異化,指青帝、黃帝、白帝、黑帝和赤帝五尊神祇。東汾村“五帝廟”在“五帝”信眾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視為祖廟,每年都有臺灣和其他地區信眾前來尋根祭拜。東汾村在端午節制王船、燒王船,與“五帝”信仰有深厚的淵源關系。
端午節前夕,該村從農歷四月二十六日就開始舉行盛大的節日歡慶活動,一直延續到五月初五端午節,連演戲九天;車鼓隊熱鬧助興,傢傢戶戶以粽子等供奉“五帝”,大鬧“旱船”,即在陸地上焚化紙制王船,當地人稱“送王爺船”。後來,人們也稱這種習俗為“閩臺送王船習俗”。
追溯歷史源流,清初,某年的端午節,東汾村村民正準備過節,一股海寇上岸偷襲,村民躲進土寨反抗。時間一久,既沒有糧食,又瘟役橫生,村民難以堅持下來。危急時刻,天邊出現祥雲,原來是“五帝”駕龍舟前來助陣,驅瘟除惡,村民頓時信心大振,同仇敵愾,反敗為勝。感念五帝救命之恩,村民在每年端午節這天燒化王船,以示感恩和祈求闔境平安,該風俗由此流傳至今。廟裡至今保存的清代五帝顯聖圖軸,其繪有四幅圖:五帝指點建土寨、五帝佑民顯神威、五帝顯聖抗海賊、五帝回鑾萬民慶,生動形象地描繪、記錄瞭這個傳說。
送王船儀式含五個部分:糊船、祭船、點眼、請聖、化船。紙紮是送王船儀式裡最重要的環節,即糊船,糊的王船即龍舟和鳳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的火與紙紮的藝,在幾百年的傳承中,結合得日益緊密。不但彰顯瞭東汾鮮明的地域特色,還詮釋瞭東汾民俗文化的特有風貌和豐富內涵。2009年,閩臺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裡先輩的足跡
糊船紙紮藝術已歷幾百年,但現在僅存東汾林傢。其傳承譜系是:
第一代:林朝高(1816—1882),東汾林氏紙紮創始人。他師從師傅學藝,開始林氏傢族紙紮生涯,成為東汾林氏傢族紙紮的第一代創始人。
第二代:林盛器(1844—1916),從小就跟父親林朝高學習紙紮技術。
第三代:林世九(1875—1947),傳承祖父、父親紙紮技術。
第四代:林明九(1912—1960),師承傢族紙紮技藝,成為林氏傢庭紙紮第四代傳承人。
第五代:林玉坤(1933-2011),小名叫“安”,莆仙境內的許多鄉鎮乃至祖國寶島臺灣部分縣市的人們,都知道東汾有個會“糊紙轎”名叫“安”的人。他自幼耳濡目染,對紙紮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傢庭貧困,剛上完小學二年,便輟學在傢學習紙紮工藝。由於他秉性聰慧,又刻苦學習,加上嚴父的口傳心授,很快就掌握瞭紙紮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010年,他被定為福建省第二批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第六代:林慶森,1973年出生,自幼受熏陶,對紙紮工藝情有獨鐘。他自小頗有繪畫天賦,加上個性沉穩,其四個兄弟中隻有他堅持瞭下來,成為職業紙紮手藝人。在嚴父悉心傳授下,他很快就能獨立完成紙紮工藝,成為林氏傢族紙紮第六代傳承人。
吳美妹,1971年出生,林慶森妻子。嫁入林傢後,他隨著丈夫的傳授,很快就掌握瞭紙紮工藝的技能,成為林玉坤紙紮工藝的得力助手,成長為林氏傢族第六代傳承人之一。
到林慶森傢探訪,談到制作過程,林慶森說最難的是人物制作。他搬出瞭傢傳的木制模具、人物制作的半成品和服飾配件,耐心地一邊示范一邊解說。他說,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細碎,且有區別,比如各種形狀團龍粘貼位置各有不同。筆者看著他擺出的各種剪紙,龍、鳳、虎頭栩栩如生,花卉、日月牌古樸艷麗……顯而易見,龍鱗、鳳羽、花瓣都提前畫好再一刀刀裁出來。紙紮工藝的復雜、精美,由此可見一斑。
出眾的紙紮工藝讓林慶森成為遠近聞名的“紙紮達人”,吸引來不少省內同行拜訪學習。2014年,林慶森的紙紮作坊被授予“閩臺送王船習俗傳習所”稱號。
創新讓技藝出神入化
細碎成就壯麗。林慶森說,糊船作為送王船儀式裡最重要的環節,其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集剪紙、貼花、畫圖、造型等於一體。
他制作的五皇大帝聖駕的王船,長二丈八尺,高六尺五寸,寬七尺,桅高二丈四尺。這麼大的王船在福建省內首屈一指,其復雜與精美,令人拍案叫絕,贊嘆不已!
鳳船則有大小之分,共有三十多隻,大的長1丈5尺,寬3尺7寸,高3尺;小的長7尺,寬2尺5寸,高2尺5寸,制作十分精巧。
紙龍鳳船的制作均以杉木、竹為空架,用白紙墊底,手工色紙著色裱制而成。每年端午節前一個月開始備料,農歷四月初一午時舉行龍舟“點脊”儀式。儀式結束後,即由制作龍舟鳳船的師傅開始做好制作前的準備工作,如裁剪各式各樣圖案,糊裱各種神像、執事、水手和修整竹片等。十五日,開始用杉木、竹片綁紮龍舟骨架。綁紮時,每距一尺橫紮一支船骨,共計20支。制龍骨得請十來個人一起幫忙固定,綁紮好後就以白紙為底色進行裱糊三次。之後,在龍舟兩側的白紙上繪上魚、蝦、蟹和海浪,船頭畫龍,船尾畫鳳和鷹。自四月初一始由五人手工制作,整整花一個月時間才完成。其制作精巧,形象逼真。
船上除供有祭品外,還有葦桿搭架紙制吹鼓樓、戲臺、正極殿等。戲臺上的人物是按第一天開演劇目第一場出臺的人物形象裱塑的。廟殿中的神像也是色紙加工的,中央是五皇大帝,兩旁是田公元帥、文昌帝君、楊公太師、匡阜先生。兩邊船沿站立十將,往前兩旁是八班皂隸,再往前則是狼牙將軍和風火二童。站在船首兩尊紅綠蘇爺手提鐵鏈鐵枷,準備捉拿妖怪,保佑四方民眾,制作靈巧,稍有風吹,蘇爺的頭就會前俯後仰,形象十分逼真。
蘇爺的頭為何會動,使得人物出神入化?林慶森笑言:“估計是我爺爺的創新之舉,在頭裡面加瞭千斤墜,用石頭,風一吹,便點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