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媽祖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民間的“狂歡節”,是因為不僅民俗活動時間最長,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一直延續到到正月末二月初,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而且莆仙各地活動日期不一,活動項目豐富多彩,富有地方濃鬱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媽祖元宵”。

媽祖元宵是人們敬請媽祖慶元宵。境內各座媽祖宮奉祀媽祖的都有慶賞元宵活動,一般從正月初八始至正月底。按慣例,敬請媽祖慶元宵活動有一定的程序。在元宵節民俗活動期間,莆仙各地都可以看到熱鬧的巡遊隊伍。眾人抬著媽祖神像,隨從的儀仗隊設有大旗、大燈、大吹鼓,還要放銃炮,還演奏鼓吹八樂等。“出遊”隊伍有馬隊、妝閣、彩旗隊、十音八樂、舞龍戲獅等。媽祖出巡慶賀元宵的儀程有“擺棕轎”、“耍刀轎”等場面壯觀和熱鬧非凡的文娛表演以及“媽祖出宮”、“回宮”活動。

元宵佳節祭祀媽祖的習俗,始於明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敕建南京“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明史·禮志》也有詳細記載。

一年中對媽祖的祭祀,較大規模有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而正月的“媽祖元宵”更是具有媽祖故鄉特色的敬奉典禮活動。禮奉媽祖在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中各自制定慣例。選取正月望日之後、正月底之前某一天為元宵之祭,俗稱“媽祖元宵”。盛大的踩街隊伍簇擁著媽祖巡香,所到之處,傢傢戶戶擺出供桌,呈上貢品,鞭炮相迎,寓意媽祖“走”進千傢萬戶,庇佑人們出入平安,有好的年景和收成。

媽祖元宵朝拜進香者如海如潮,舉袂成雲。奉獻給媽祖的祭禮通常有“水族朝聖”和“百花陳列”等。其中“水族朝聖”與媽祖信仰相關,用十餘種乃至百種水產作供品,分盤陳列。如有罕見的大龍蝦殼,大海螺殼等等,形成水族展覽。有的供品全部用面粉巧制,技藝奪天,著色肖形,堪稱一絕。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後來元宵供奉媽祖形成“祭賽”風俗。如莆田文峰宮、涵江延寧宮最富風格。正殿天井裡擺一個特大果盆,中心插一根紅蠟燭,再用截成一寸左右、同一規格的甘蔗疊成寶塔狀,甘蔗去皮,部分染以紅色,間於其中,構成各種圖案或“上元祈福”等字樣,然後點燃蠟燭,於是那幾乎高及屋簷的甘蔗寶塔便光影綽約;文峰宮正月廿九黃昏前,各傢商店和戶戶百姓都要獻上一對紅蠟燭,廟宇正殿內外滿擺特制的木架,上面柑橘層層排比,插滿彩繪龍鳳花卉的蠟燭,俗稱點“燭山”。是夜,萬炬通明,千峰熾烈,遊觀者傾城空巷。待到第二天,本傢族人紛紛到廟裡請回燃點餘下的蠟燭,預示著請回瞭一年的財寶,一年的好運氣。(修懿)

湄洲島祭媽祖鬧元宵活動

莆田各地的元宵活動開始的時間各不相同,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作為媽祖故鄉,“媽祖元宵”受到廣泛關註,主要分佈在莆田沿海及海島,以各媽祖宮廟為單位,其中湄洲島祭媽祖鬧元宵活動最具代表性。

湄洲島祭媽祖鬧元宵活動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九,為期12天,島上14個宮廟輪番組織出遊活動,其間媽祖金身繞境巡安佈福、擺棕轎、乩童表演等民俗,更是吸引上萬信眾、遊客參與和觀看,可謂盛況空前。元宵民俗活動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媽祖金身繞境巡安這千年信俗在元宵期間深度演繹,彰顯地域特色,傳承世遺風采,進一步弘揚媽祖精神,凸顯出媽祖文化發源地湄洲島的獨特魅力。去年,白俄羅斯國傢電視廣播公司還來湄洲島拍攝湄洲媽祖金身巡安佈福等特色元宵活動。

媽祖元宵盡展人文魅力

湄洲島元宵節活動每年都熱鬧非凡,“媽祖元宵”獨特的民俗吸引瞭五湖四海的朋友前來體驗,每天都吸引上萬人參與和觀看,場面令人震撼。口口相傳加上微信朋友圈、微博等N次傳播,無形中助推湄洲島正月裡一直人氣暴漲。

媽祖金身巡安繞境佈福是湄洲島鬧元宵最重要、最熱鬧的活動,也是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至今已逾千年。每年正月初八起,島上各宮媽祖都會繞境巡安佈福。最早的是農歷初八北埭文興宮,最晚的是宮下村上興宮,農歷正月十九結束。媽祖金身在巡安湄洲島繞境佈福民俗活動中,展示媽祖過洋、媽祖駐蹕、孩童擺棕轎、信眾猜燈謎、信眾遊燈、乩童吃花、送媽上宮等豐富多彩的媽祖信俗文化,將元宵現場氣氛烘托得熱鬧精彩,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媽祖繞境活動,其雛形便是媽祖故裡媽祖金身巡安繞境佈福活動,也因此每年都會吸引國內外媒體前來跟蹤報道。

湄洲島上的每場元宵活動,媽祖無疑都是主角。在島上14座宮廟中,隻有上林宮和上英宮兩座宮廟,能到湄洲媽祖祖廟請來媽祖金身,參與元宵巡安活動。正月初十,祖廟媽祖金身起駕赴上林宮境內繞境巡安佈福,當晚駐蹕民宅,正月十一晚駐蹕上林宮,次日一早送回祖廟;緊接著由上英宮信眾接走,正月十二、十三駐蹕民宅,正月十四晚暫駐上英宮,經卜杯應允後,於子時前恭送回鑾。

媽祖金身繞境巡安佈福故裡時,沿途信眾掛門彩、設香案、擺貢品、燒火堆、燃禮花,夾道跪拜。媽祖過鄉、媽祖駐駕、媽祖駐蹕、孩童擺棕轎、信眾猜燈謎、喝平安茶、信眾遊燈、乩童吃花、送媽上宮等豐富多彩的媽祖信俗文化,將湄洲島的風俗民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許多攝影愛好者因為湄洲島的媽祖元宵紛至沓來。他們說,到過不少地方拍攝鬧元宵的習俗,但總覺得與湄洲島鬧元宵活動相比,差瞭一些韻味、傳奇,湄洲島因為是媽祖信俗的發祥地,其元宵習俗彰顯出濃鬱的地方特色,演繹出別樣的精彩。媽祖金身繞境佈福活動,是湄洲島獨有的,希望以後媽祖金身能夠走出湄洲島,把平安祥和送到傢傢戶戶。

媽祖信俗詮釋別樣精彩

媽祖信仰流傳千年,目前全球有3億多媽祖信眾,分佈在35個國傢和地區。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因此,湄洲島媽祖元宵活動中耍刀轎、擺棕轎等驚心動魄的表演總是令人流連忘返,大呼過癮。湄洲島乩童耍刀轎、擺棕轎,詮釋著媽祖信俗別樣的精彩。

上英宮擁有8000多信眾,是湄洲島上信眾最多的宮廟。元宵表演活動中的壓軸好戲有擺棕轎和乩童出遊,這兩種表演形式源於宋朝,已有千年歷史。

擺棕轎是一種傳統特色的“迎駕舞”,媽祖巡安到哪裡,哪裡就要擺棕轎。在媽祖駐蹕戶門前的大場上,架起木柴,燒起火堆,沿著火堆,由9名小男孩,執9面小三角旗,18個成年人抬著9把棕轎,小孩在前面擺轎跳躍,成人抬著棕轎在後面舞,觀眾圍觀,歡聲笑語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樣做,據說是為瞭搖去過去一年的災禍,讓來年更加紅火。耍刀轎是元宵鬧媽祖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媽祖隊伍”一行動,乩童就要手裡拿著令旗、寶劍、寶鏡、拋刺球,頭戴將軍冠、身著戰袍,腳踏雲靴上刀轎,威風凜凜,氣勢震撼。

島上最受百姓喜愛的元宵表演,無疑就是乩童出遊,每次表演都會吸引上萬人觀看。乩童出遊分為乩童吃花和乩童拉轎等多種表演形式。乩童一般是由宮廟選出的、具備一定功底的人。因為扮演乩童的人在表演吃花時,要將嘴對準點燃的煙花,如果沒有經驗和功底,很容易被燙傷。另外,在拉轎時,還要坐在轎身上,被人上下搖晃、左右擺動,身體素質不好,也是很難勝任的。由於乩童吃花存在危險性,目前除島上的蓮池宮等少數宮廟外,多數宮廟已經停止瞭這種形式的表演。

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傢傢戶戶都熱衷參與鬧元宵活動。每次元宵活動,島上的居民幾乎人人參與,每傢每戶幾乎都會派人參與遊行、表演活動。出遊隊伍所到之地,居民們都會夾道歡迎。每次元宵活動,其實就是一場全島的狂歡節。

媽祖文化煥發出新動能

“明月滿街流水遠,春燈入望眾星高。”在媽祖元宵活動期間,東蔡上林宮和上英宮舉行的遊燈儀式,是湄洲島祭媽祖鬧元宵活動的一部分,經過這些年的不斷演繹,逐年變化的遊燈使千年信俗增添瞭新內涵、新寓意。

茫茫夜幕中,無數的燈籠,跳動的燭光,匯成一條長長火龍,在田間、村道逶迤遊動。節慶鑼鼓,歡笑人聲,熱鬧瞭整個村。當遊燈隊伍路過時,傢傢燃放鞭炮,村民爭相迎接觀賞;四面八方的遊客因此留宿湄洲島,隻為一睹遊燈風采。

湄洲島媽祖元宵活動期間,為瞭讓廣大遊客更好地感受媽祖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推出莆仙戲表演、媽祖供品展示、媽祖文化展示、民俗文藝表演等民俗活動,展示湄洲島獨特的民俗民風。(林春盛)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