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福建莆田元宵佳節“擺棕轎”習俗

福建莆田元宵佳節“擺棕轎”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元宵是莆田民間一年中重頭節慶。每年正月初六起,各地就開始長達二十多天“狂歡節”:村村社社輪流鬧元宵,直到正月二十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方休。各地元宵活動各具特色:搭桔塔、蔗塔、糕塔,擺全豬、全羊、全雞、全鴨,以及剪紙、妝架、擺齋菜、設宴桌、糊紙樣等民間工藝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其中,“擺棕轎”是元宵活動中最熱鬧傳統項目。

擺棕轎習俗的由來誰也說不清,隻知道這樣比較神聖莊嚴。在熊熊燃燒的火堆前擺棕轎,帶有原始的神秘光環,又常與各種民俗、宗教、祭祀、紅白喜事等活動結合在一起。莆田市漢族民間鬧元宵時間與其他地域不同,“正統”的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而莆田鬧元宵從正月初六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底。

據瞭解,興化各地幾乎都有棕轎表演習俗。各地棕轎樣式和材質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別很大,重的幾百斤,輕的僅幾斤。盡管形式差異大,但每座棕轎頂部都會綁上棕葉,貼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並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薩,由小夥子抬著隨隊伍繞境巡遊,每到一戶人傢就要進行棕轎表演。各地棕轎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擺、有走有跑、有絞有轉,有擺著棕轎不停繞埕,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轎絞在一起繞火堆連續轉圈,還有抬棕轎跳過烈火。在吶喊助威聲中,抬轎的年輕人在宮埕前圍著一堆堆旺火輪番跳躍,你追我趕互不服輸。熊熊烈火,滾滾煙塵,表演者奮力競技,觀看者吶喊助威……

擺棕轎既娛神也娛人,帶有一定體育動作元素。表演者隨著鑼鼓聲節奏,或邊走或邊跳,或抬轎或擺轎跳步,既有腿部動作,也有手臂及軀幹動作,既有直線又有曲線運動,是一種獨特強身健體活動。

而且表演者與圍觀者在活動中相互呼應,淋漓盡致抒發情感,不僅帶來視覺沖擊,還引發心靈震撼,人們在表達對神敬仰的同時也享受生活樂趣。

人們的熱情被激燃瞭,人群沸騰瞭,這時表演者與圍觀者已分不清誰是誰瞭。這種誇張的肢體語言旨在表達對神的敬仰之情。

莆田棕轎表演規模最大的要數城廂區南門社區。正月十五下午二點,南門境內六個社棕轎隊從壽光義社出發,開始繞境表演。南門棕轎擺法與眾不同,由兩個青壯年抬著棕轎,在跑動中不停轉動棕轎。一路上,42架棕轎輪番跳過一堆堆旺火,每到一個社就要為敬神表演。繞完6個社,隊伍回到壽光義社大埕,代表6個社的六堆幹草被點燃瞭。6支棕轎隊同時上場,圍著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誰擺得快轉得猛。

在四周鑼鼓聲和觀眾吶喊助威聲中,小夥子們使出渾身氣力不停地跑啊,轉啊,火小瞭立刻添草,人累瞭馬上替換,就是不能讓棕轎先停下來。在這一波高過一波的擺棕轎競賽中誰也不服輸,直到100擔幹草燒完也應瞭“新年火旺旺”願望。

活動結束後,由6個社12個福首共同請大傢吃福飯。

擺棕轎雖是傳統民俗,但由於它激情橫溢,極具競爭性,廣受當今民眾歡迎,不少到瞭一定歲數的男孩都會參加。而豐富多彩棕轎表演也日益成為莆田最具特色節慶活動,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煥發蓬勃活力。

莆田元宵節習俗節紹

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超過春節,且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原因是各村的時間不同,最早的初八,最遲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彩,擺“宴桌”、疊糕果,鄉民們抬菩薩偶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 傢傢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

接完行儺,主婦們把餘燼拿回傢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是夜,遊燈、“擺棕轎”(跳儺火)、舞龍舞獅,直鬧到天亮。有的村還“做大棚”(幾班戲子合演大型連臺歷史劇)。

有個別村過元宵節的方式極特殊,如城廂區城郊鄉廣甫 仔村的過節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時,傢傢把煮飯的鍋,取出倒扣院子裡“耙”幾下,即算過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