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中元節習俗
農歷七月十五日,莆田百姓稱為“七月半”,又叫中元節。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所以,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據傳說,七月半是主管人間禍福的神靈——地官,來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因此,在中元節期間,民間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風俗。為此,七月半也稱“鬼節”。拜祭地官是尊奉神靈;祭祖是為瞭盡孝;普度,是為仁義。其基本內涵,是民間百姓寄托對祖先的追念產哀思。
據說中元節的風俗,是唐代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在舊時,每年中元節,莆田戲(或莆田木偶戲班)必演的傳統劇目是《目連戲》(上本《傅天鬥》36出、下本《目連救母》78 出,上下本《目連》共114出,據說能演出七天七夜)。考其來源,最早的當是佛經。即取材於《佛說盂蘭盆經》和《佛說報恩奉公瓦經》《撰集緣經》《雜譬喻經》等佛經。
因為是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所以莆田人在農歷七月不敢迎娶,以為中元節開瞭鬼門關,恐中邪招災。七月半最重要的習俗是“送紙”,《莆田文化叢書·民俗風物》載,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傢父或母逝世的,必須備辦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傢致祭。這期間,傢傢戶戶都在祭拜先祖,準備的祭品祭祀祖宗。一般有做金粿、炊薏粿、炊薄荷糕、燒紙錢、放水燈等活動。
仙遊人在“七月半”來臨就忙著。有民謠雲:“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賞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
初九日起,傢傢忙著做“薄荷糕”和“金粿”;從七月十一和十二,傢傢戶戶會預先擺設祭品,恭請祖先返傢,俗稱“接公媽”。金粿是用幹旱稻草、幹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後,成為含堿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攪拌成漿,蒸成帶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還有一種可以加入花生的叫薏粿,也有“薄荷糕”,其做法是:用上等冬米舂細、過篩、攔上白糖、壓實後,置於蒸籠中蒸制而成,同時還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七月十三,已出嫁的女子領夫婿攜兒女回娘傢哭奠“送紙”,祭品為果品、豬頭、豬腳、金粿、米糕和紙箔等,故為“十三、十四,挑來挑去。”
“七月半,公媽熱”,一般指中元節正處於立秋處暑之間,氣候炎熱。所謂“立秋處暑,熱死老鼠”。《莆田歲時記》記載:“是節焚化以紙錢為巨,焚化時,火焰上天,故俗稱‘公媽熱’。”其實是民俗中從十三日“接公媽”,持續至十六日“送公媽”止,這些天“公媽”都回傢,很擠,故熱。
中元節晚上,莆田一些寺廟還舉行普度和孟蘭會,沿海民間也有“放水燈”的風俗。
所謂“放水燈”,即用白紙疊折成各種花朵、船隻,在中間點上蠟燭,放飄水上。現代女作傢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瞭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七月半期間,不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親人,趕回傢鄉,全傢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
上一篇:福建莆田南日島清明節習俗
下一篇:福建仙遊端午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