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下沖沁村元宵節習俗
由於湄洲灣畔下沖沁村地處偏僻,遠離喧雜的城鎮,村民們對媽祖又特別敬仰,因而,這裡一直保留下諸多與媽祖有關的民俗活動。其中最隆重的要數正月的“鬧元宵”活動瞭。
從正月初九開始,下沖沁的村民就結隊來沁安宮請香,讓媽祖的香火在下沖沁自然村裡挨傢挨戶“駐駕”,庇佑各戶人丁興旺、物阜年豐,直到正月十二日才結束。
十三日開始就輪到上沖沁村張姓和林姓的人傢瞭,大清早,沁安宮裡裡外外擠滿瞭人,期待媽祖的出殿,小孩們則爭著捧那十七尊小神像,那場面夠喜慶。
等媽祖出殿以後,早已有人將各支隊伍有序安排到村裡各傢駐駕巡安。到瞭晚上,媽祖得安排到張姓“福首”傢“住厝”,村裡的人都會到“福首”傢上香,“福首”傢得準備“紅豆丸”給鄉親們吃,祝願大傢一年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傢裡有年長的因夜裡不能到此上香,得捎他們的傢人帶回去,這叫“送福氣”,祝福老人福壽安康、松鶴延年。第二天依舊到剩餘的人傢駐駕,晚上就輪到林姓的“福首”傢“住厝”,習俗還和張姓一樣。
兩傢“福首”那可是在年前就卜好杯確定下來的,按生肖並獲三聖杯的人才行。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卜得“福首”的人傢那歡慶的場面越來越隆重。等到十五日晚上,各傢各戶都巡安結束瞭,媽祖就安排回沁安宮裡駐蹕。
十六日開始,安排繞境巡安,全村男女老少護著媽祖神像,經田間,過村莊……繞過最外圍的村界巡安。待到近午時,海水將退至最低位,大傢就在宮埕集中,請法師做完道場之後,年輕人就抬著神像從宮埕出發,沿水路到鵝山“招渡亭”請香,當地稱作“娘媽走水路去娘傢”。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受“後海圍墾”的影響,圍墾內沒有潮汐,改為沿海堤道路到“招渡亭”請香。
還有一些習俗也較有意思,如“宮埕過夜”和“龍穴洗澡”等。
“宮埕過夜”是孩子們一到夏日就爭著到宮埕來過夜。一來,這裡無蚊子之侵擾,有涼風之相伴,可謂風清月明,正合睡夢;二來,既可在此觀星,又可聽濤,偶爾下海捕抓些魚蝦再睡,好不愜意;三來,和夥伴們盡情地玩累瞭,就在媽祖的夢裡酣睡,多美好!此習俗如今依舊保留。
“龍穴洗澡”是沁安宮旁有一方水池,等到海水上漲時,池底會不斷地冒出氣泡,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龍穴”,因此得名。(黃志霖)
莆田元宵中的“福首”(做頭)人傢
元宵,莆田農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它有別於其它地方。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傢依照傳統習慣,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靈。這種祭祀儀式從這個姓氏輪到那個姓氏從這個村輪到那個村一直延緩活動從正月一直鬧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東巖山、文峰宮舉行“媽祖尾夜燈”才結束。
在元宵活動中的,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傢每年根據年齡輩份流輪選出“福首”。在人們的傳統習俗中,能當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氣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隻能做一次“福首”。
據說,做“福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每位輪到“福首”人傢都會十分重視,村上幾個“福首”人傢也會相互攀比,暗自勁較。都想把排場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時節儉的傢庭這時也會慷慨解禳,有的要花費幾萬元來籌備各種活動,僅購買各種煙花炮竹就要花費上萬元,還要籌辦幾十桌酒席招待親朋好友。元宵前幾天“僮身”就開始忙裡忙外,一些親朋好友親朋好友也會場主動前來幫忙:有的忙於搭彩門、掛紅燈、裝彩車、擺宴桌、有的忙於殺豬屠羊、準備各種祭祀用的物品,大傢都想把“福首”人傢的祭祀活動搞得熱鬧一些。元宵這一天,同族的親戚都會挑來裝有肉、面、蛋等賀品的“十盤擔”前來賀喜,族人在“福首”的帶領下來到祖祠的大廳中按照傳統儀式舉行祭祀活動。昔日破舊冷清的老房子開始熱鬧起來瞭,在這裡處處洋溢出喜氣盈門的氣氛。
“福首”除瞭在傢舉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裡廟會活動中充當主祭,亦稱“捧手爐”。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抬出來遨遊本村境內,遊行路線按各村習俗約定,稱為“行道”遊行。村裡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下,不分晝夜挨傢挨戶繞境賜福。所到之處傢傢戶戶設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棕轎繞大埕不停擺動,大傢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徐學仕)
下一篇:福建莆田東沙遊板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