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鼎瑞雲畬族“四月八”歌會
瑞雲畬村位於福鼎、霞浦交界處,轄20多個自然村,生活著藍、雷、李、鐘等畬族同胞近千人,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他們在節慶生活、婚喪嫁娶、服飾穿著、醫藥體育、民間文藝等諸多方面仍保持著本民族獨特的習俗風情。
瑞雲畬族“四月八”,俗稱歌王節。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春秋時候,楚國出現瞭兩位歌王,一個名叫鐘期(即鐘子期),一個名叫鐘儀。樂師伯牙善於彈琴,由他所奏的曲調“大喝”和“小喝”,音韻沉雄、曲調和諧,有如高山流水,渾然天成。但他的曲調無人能識,無人能懂,更是無人能和。一次偶然相遇,鐘期聽著伯牙的演奏,居然和上他的旋律。知音難覓,鐘子期死後,伯牙絕琴,從此不再彈唱。這便是流傳千年的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後來,鐘儀接過伯牙和鐘子期的彈唱技藝。畬族後人為紀念這兩位歌王,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設壇祭祀,舉辦歌會,傳唱先祖遺歌“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畬族傳統佳節——畬族“四月八”歌王節。
從生活的沃土裡培育出來的“四月八”節俗這朵民族傳統文化之花,以其內涵豐厚的民俗文化傳承和特色鮮明形態、絢麗的文化表現,歡樂著畬村鄉親,吸引著八方來客趕來尋親會友、參觀欣賞。而發展的時代也在豐富著畬村的民俗文化。
畬族的血脈裡存在著好唱的因素,隻要遇上的是畬民同胞,他們無論認識不認識都要進行對唱。有的善於盤唱,能夠即景生歌,看到什麼景物就能作出一首歌來。這要求歌手必須有較高的水平,畬民同胞叫“散條”。這種方式進行比歌就叫作“比肚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比比誰的肚子裡有墨水、有文化。他們上山勞作,可以相互傳唱,達到消除疲勞,尋求趣味。遇上男女對唱,把歌唱的內容延伸到談情說愛上。小夥子遇上瞭年輕美貌的畬女,往往主動發起進攻,歌聲一浪高過一浪。有人稱畬鄉是歌的海洋,畬歌就自然地稱為山歌瞭。瑞雲的“四月八”歌會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唱畬歌是“四月八”的主要內容,畬族人民在長期的勞作實踐中,把對生產生活得到的經驗和認識提升為樸素的歌言,用傳唱的形式把它傳承下來。畬族人民唱歌是徒唱,他們不用借助器樂伴奏,一開口就唱,歌詞和歌調一起出口,渾然一體。
據瞭解,瑞雲畬歌調屬於“福鼎調”,因其地處於福鼎、霞浦交界,受地域方言影響,音色與當地其他畬族同胞又會有差別,人們聽調就能確認這位歌手來自哪個畬鄉。瑞雲畬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勞動歌、時政歌、歌俗歌、情歌、生活歌、小說歌、儀式歌、雜歌等大類型,每個大類型中還分為若幹小類型。
火頭旺畬族人的“狂歡節”
點燃柴堆,燒起篝火,一群男女青年圍在火堆旁盡情地歡唱。這時山風越大,火越旺,夜越黑,火越亮,情越濃,勁越起……
“火頭旺”是瑞雲畬族“四月八”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畬村群眾以此表達美好生活的祝願。
畬族人對火充滿著敬畏和崇拜,火在畬族人心中是神聖的,他們認為燒火可以驅惡避邪,帶來光明希望和吉祥。也正是這種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衍化成以“燒火”作為娛樂、取樂的遊戲活動。經過一天的辛勞,畬民在夜色中,燒起火堆,盡情地歡唱歌舞,驅趕夜色中的寂寞和一日的疲勞,這就是“火頭旺”的起源。
瑞雲畬村地處山區,環境清幽,周圍密林叢叢,水聲淙淙。一到夏季的晚上,月明星稀,這時,經過一天忙碌的畬族點燃已搭好的柴堆,燒起篝火,一群男女青年圍在火堆旁盡情地歡唱。這時山風越大,火越旺,夜越黑,火越亮,情越濃,勁越起,幾對男女在地上歡跳,幾對男女你追我逐,你拉我,我推你,推推拉拉靠近火苗,周圍的人群也拍手喝彩。畬族的“火頭旺”就像是他們的“狂歡節”。夜更深,火更旺,大傢臉上與火一樣紅,與火一樣熱,人心與篝火融在一起燃燒,畬寨是火的夜,火的世界。直到深夜,人們還不肯散去,每人仍然談論著一個個關於火的故事,互相祝福,互相祈願,祝願年年興旺。
這一天,還是瑞雲畬村的“牛歇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瑞雲“四月八”又衍生瞭活動內容,為耕牛過節就是其中之一。
耕牛歷來受到畬族農戶的愛惜和保護。“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節”這一諺語就早在畬村廣為流傳。畬族傳統節日“四月八”也是愛牛節。這天,畬傢人把自己的耕牛身體洗幹凈,在頭角上佩紅佈,用最好的飼料喂給它吃,把自傢做得最好“牛酒”拿出來給耕牛喝,以犒勞它一年來的辛勞。耕牛在“喝酒”時,牧童在旁邊一遍一遍地唱“牛歌”。
令人稱奇的是,這一天,畬族群眾傢傢戶戶還要模仿牛角形狀,制作一種叫牛角粽的特色節令食品,以表達對耕牛帶給豐足生活的感恩之情。
2008年8月,瑞雲畬族“四月八”被列入第一批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是第一批福建畬族歌會的擴展項目。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上一篇:福建寧德霍童“二月二”燈會
下一篇:愛鳥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