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龍高地區冬至搓“冬節丸”
福清“冬節晡”“搓丸仔”和冬節早“吃丸”的民俗,由來已久。而龍高一帶冬節搓丸,搓的是番薯丸,與城區又有所區別。
冬至前夜,龍高地區叫“冬節晡”或“冬節暝”,傢傢戶戶搓丸仔。廳堂上或廚房裡紅燭通明,燈光如晝。桌上擺放著一個大簸箕,上面擺著許多福橘,中間擺上插在福橘上的“孩兒母”,“孩兒母”頭上飾有福祿壽紙花的“三春”,寓意福祿壽齊全;還擺上箸子一副(十雙),有的用紅紙條紮起,寓意發子傳孫,人丁興旺。至於分列兩旁的紅燭,有的雙雙插在福橘上,有的則插在用番薯丸齏做的專用燭臺上,更增添瞭節日喜慶祥和的氣氛。
這樣,全傢人洗好手面, 團團圓圓圍著大簸箕坐在一起,開始“搓丸”。有的傢庭格外鄭重其事,還特意放起鞭炮,然後才搓起丸來。那時,一傢子一定得和和美美、高高興興的,盡說吉利話,而且人人都動手。所搓的“丸子”,就是番薯丸,裡頭的餡與平日大體一致,一般會比平時料更精味更美,不過當天叫做“冬節丸”。包番薯丸,本是難度較高的細活,但因為節日的特殊要求,即使有人包得不是很專業,大傢也就不太講究瞭。當然,傢庭主婦們一般會註意及時予以糾正,不至於差得太多。
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大人孩子都可以用番薯丸齏捏元寶,捏聚寶盆,有的還捏小狗、小豬,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如下圖)。比如捏小狗,就是“狗投富”;捏個龜,就是“龜長壽”;捏個魚,就是“年年有餘”;捏個豬,就是“財神降臨”;捏個喜鵲(俗叫“客鳥”),就是“聲聲報喜”。特別是孩子們,搓來搓去沒完沒瞭,扁的,長的,方的,圓的,都來。有的還捏起蝦、蟹甚至胖娃娃,反正你怎麼捏高興、吉利,完全可以盡興。
“冬節丸”搓好後,有的傢庭還點著長明燈,把丸子、福橘、筷子等一起擺在廚房灶公前過夜,以示對灶神的恭敬,祈求更多的福分。
冬節夜最長,孩子們愛吃“冬節丸”,傢庭主婦們往往在搓完“冬節丸”後,立時將其煮熟,全傢人一起分享。
到瞭次日早晨,傢庭主婦們往往像大年初一早那樣,起個大早,把“冬節丸”煮熟瞭,讓全傢人早早享用。
至於捏的元寶之類“冬節丸”,裡頭沒有餡,多數是孩子們用來玩的 ,圖個吉利。東瀚鎮個別村還流傳有獨特習俗,把捏成的“喜鵲丸”丟到屋頂,用以飼養喜鵲,寓意喜報不斷,五福臨門。
上一篇:福建福清石竹山主要民俗節日
下一篇:與清明節有關的福清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