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重要節日習俗
春節,俗稱大年,是民間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從上年農歷十二月下旬開始,傢傢戶戶都要掃煙塵,洗傢具用具,疏通溝槽,清除垃圾,擦洗廳堂墻壁,洗滌被褥、衣物迎接過年。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祭灶神(每戶有固定日期,俗語有“官三民四”之謂),每傢灶臺上擺列米酒、糖飴、水果等供品,點燃香燭、焚燒紙折元寶,由傢中年長婦女領頭致祭。而後親鄰間開始輪流請吃祭灶糖。
除夕之日,合傢團聚吃年夜飯。飯桌上忌諱講不吉利的話;飯畢,碗裡要剩飯,取“食足有餘”之意。夜間人們在住宅裡貼上新年畫、春聯,註宅佈置一新。所有居室,均通宵達旦點燈,俗稱“照年”。灶上焚香燃燭擺糖、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圓之意,希望來年日子甜蜜、合傢團圓、大吉大利。灶堂裡埋放火種取“煙火不絕”之意;並在墻壁上釘釘,希望來年“添丁”,人丁興旺。並在器皿上貼紅紙剪成“喜”字、“壽”字或紅紙條,以示吉利。這夜兒孫要等子夜後入睡,稱守歲,希望長輩長壽。大人給小孩包壓歲錢。
境內各地春節團拜日子也有差異。初一是福安賀年日,傢傢必備冰糖茶、米餅、糖飴、水果,熱情待客。正月初二,是福鼎、柘榮和古田拜年日。福安初二是“白年日”(祭奠死者的日子),忌來客串門。霞浦則有吃新年飯祭奠死者的習俗,故忌諱初一、初三、初四有客登門。
相傳從初一到初十,分別為雞、犬、豬、羊、牛、馬、人、谷、天、地的發命日。初七的人發命,為“人勝日”,農村有設酒邀飲,夜點長明燈的習俗;初八多吃糧食復制品,初九不露天曬衣,不挑糞桶;初十忌倒臟水、穢物和澆地。
民間春節慶祝活動到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達到高潮。街市上張燈結彩,有“迎鐵機”、“馱故事”(由若幹兒童扮演神話戲劇人物,分別坐在人肩上)、“踩高蹺”等,魚龍燈舞,管弦樂奏,鑼鼓鞭炮銃聲震天動地,狂歡直至深夜。鄉村人傢則在傢門口點篝火,盡情娛樂,並於篝火中留取火種,俗稱“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內各境龍燈沿街蕩舞,號稱“龍洗街”。民國間漸廢,僅存民間小規模神事娛樂活動。元宵之夜,有舉辦折枝詩唱,燃放焰火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之夜常由單位舉辦燈謎詩唱、遊園等文娛活動。直至過瞭元宵節,心理上的“做年”才告結束。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節前女婿照例要給嶽父母送黃魚,俗稱“送魚”。娘傢要給外甥、外甥女送節餅、夏天衣物,俗稱“送節”。端午節這天,左鄰右舍的小孩簇擁到新娶親人傢,由新媳婦將五色彩線系到手腕上,俗稱“記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漢族人傢一般用竹葉裹成尖四角形狀,畬族人傢一般用菅葉裹成四角枕頭形,叫“菅粽”,互相贈送。端午節午餐特別豐盛。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並拿它噴灑住宅的各個角落,點孩童之額;用菅蒲及艾葉飾作寶劍狀懸於門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臨溪臨海諸村則有“賽龍舟”的習俗。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農村在這一天傍晚有設宴祭祀祖先,焚燒紙錢,或念經為死者超度,俗稱“做半”。亦有人傢十二、十三、十四或二十日“做半”。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節前,親友間晚輩要給長輩送月餅。中秋節的晚餐特別豐盛,夜間合傢團聚賞月吃餅,取意“月圓餅圓,舉傢團圓”。清代民間有“行中秋”習俗,十五夜為男,十六夜為女。福安城關婦女到縣衙看知縣夫人,俗稱“看奶奶”。童謠:“行中秋,旅中秋,腳幫(裹腳佈)烏溜溜,出門三下挪,‘茶泡’(糕點等)那裡收,收來收來做中秋。”描述的正是“行中秋、看奶奶”的熱鬧情景。民國以後,此俗不存;解放後,人們常在中秋節舉辦燈謎、詩唱、遊園等文娛活動。
農歷清明日為清明節。這前後,人們紛紛上山祭掃先人墳墓,俗稱“祭墓”殷實之傢往往備下祭品於墳前致祭,祭畢,回圍觀人們分贈祭餅(用繼光餅),並於當天中午請親友喝“祭墓酒”。一般人們則隻上墳墓剪除雜草、燒紙錢元寶即罷。此俗今鄉村尚存。
農歷冬至日為“冬節”。民間有在這天早晨吃湯圓的習俗。俗有“吃瞭冬節丸,冬天不怕寒”之說。舊俗冬節期間祭掃先人墳墓,與清明合為春秋祭掃,今冬節僅存拾骨重葬之俗。舊俗有將冬至作為新舊年的分界,多用於風水流年的劃分。
此外一年中的其他節日還有三月三踏青節,有青年男女外出春遊。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有吃“七夕茶”之俗。這一天農村炒花生、黃豆之類,分饋小孩。端午節系在小孩手腕上的五彩線,也在這天剪下,綁在花生、黃豆上扔到屋頂,讓鵲、鴿、麻雀等啄食,說是能增強小孩記性。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民間有集體登高之俗。
上一篇:福建莆田元宵佳節“擺棕轎”習俗
下一篇:福建福安過年傳統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