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福建泉州特色乞巧節

福建泉州特色乞巧節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因此七夕亦是吉祥之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

七娘媽生

泉州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但後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在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民間把這天界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七娘”,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契母”),供品另備一份,作為契子的孝敬,事後並以糖餅等物分送鄰舍,告知新契七娘之事;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系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參見《端午節》),合香粉為一包擲置屋上。到瞭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傢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據說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

因此傢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在簷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如時令小芋頭,上面繞上紅紙,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共慶“七娘媽生”。

掛“七娘媽燈”。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七夕:……傢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傢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天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人們說,七夕當天,天上不見喜鵲,是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瞭;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頹頂,就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

“七夕”的晚上最好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瞭,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焚送“七娘轎”

另一說:七娘媽指七娘夫人。

泉俗視七娘媽為婦幼保育神,七月初七是其神誕。七娘媽即鬥母、送子、催生、奶母、痘疹、眼光、引蒙七位娘娘,沒有專廟,僅東嶽廟附有七娘夫人祠,天後宮附有育子司祀之,民間信仰極廣。

因“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

每年七月初七,傢傢戶戶在傢中設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祀“七娘媽”。祀牛、女之俗,在唐代已見端倪。唐·《開元遺事》雲:“明皇與貴妃於七夕宴華清宮,列酒果與庭,求恩於牛、女星。”泉州供祀“七娘媽”的禮物,一般有:生花、熟花、紅髻繩、剪刀、糖粿(甜米團丸)、瓜果、“浥飯”(油咸飯)、三牲、酒醴等。

而凡該年有初生嬰兒者,要拜七娘媽為“契母”稱“新契”的,或有十六歲子女宣告成年於這天拜辭“契母”稱“洗契”的,除上述供品外,還要加供七娘亭、七娘轎、胭脂、香粉、炒糖豆,祀畢焚送七娘亭、七娘轎。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瞭民間紙紮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紮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