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通稱“春節”。俗稱“過年”。節期一般為3天。
年初一晨起焚香、鳴炮開門,祭拜天地和祖宗。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兒童給長輩叩頭拜年,可得紅包。早餐合傢團聚吃年飯,不吃葷。飯後,外出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合傢平安,萬事順利”。鄉人鄰居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 “恭喜發財”。傢傢戶戶備冰糖茶、糖米、豆、花生等敬親、待客。3天過後,親友來往作客、相互請食,謂之“請新年酒”。
元宵
歷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俗謂“上元天官賜福”日。須齋食,迎燈迎神析禳。白天迎神,彩架臺戲;晚上迎燈,大街小巷、傢傢戶戶彩燈高懸,五彩繽紛,有橋燈、龍燈、船燈、跑馬燈、獅子燈等,謂之“鬧元宵”。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已辰”。鄉間傢傢做艾果,以驅鬼邪。曹遠一帶,傢傢采艾做果,備酒肉,宴請親友,互送相餉,至今不變。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
解放前,城裡13坊,有龍舟7艘。每年舉行龍舟賽。貢川也有競渡之舉。傢傢戶戶裹株奉把祖先,親友相送,謂之 “分節”。門上懸掛艾葉、更蒲,意為“艾葉如旗招百福,更蒲似劍斬幹邪”。中午飲富蒲雄黃酒,以避邪毒。采百草煎湯為兒童洗澡,以防疾病,制香袋掛兒童胸前,編五采線束兒童手臂,以驅毒蟲。
解放後,特別是80年代,肉粽、海領粽替代瞭過去的白水粽、土豆粽。龍舟競賽盛況勝昔個。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晚上設案焚香,陳列瓜果於庭,少女圍坐案前,一手執針,一手拿線,手反背後,引線穿針,以求乞巧。解放後廢止。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傢傢戶戶點燭、焚香、燒紙、化帛、敬奉祖先。各傢備酒肉,親友相邀,叫“過七月半”。晚上,在門前焚香化紙,給無祀孤魂野鬼受用。兒童紮稻桿龍,遍插線香,敲鑼打鼓,走街串巷“逐鬼”,直至深夜,將稻桿龍送往河邊火化。解放後,隻宰鴨過節,其它習俗已廢除。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傢傢備月餅、果品,相互贈送,意為“團圓”。
晚上,合傢團聚飲茶吃月餅,邊吃邊賞月。貢川一帶已婚未育婦女,邀集一起,乘月光偷摘南瓜煮吃。誰吃到瓜蒂,就算誰有增添男孩的兆頭。為喜慶豐收,戶戶宰鴨、抓魚、買肉、稱粉幹、做米保,邀請親友同慶佳節。農村從農歷八月初一至冬至,傢傢掃墓,上墳掛紙,以酒肉奉祖祖宗。有的族姓立祖田輪流祭掃,凡族內男丁都上墳拜祭,祭撰豐富,食後可分“丁果”。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又稱“重九”。農傢有的做米粿吃,有的晚上加餐。商人宴請幫手,意為“吃瞭重陽酒。工夫不離手”。安砂一帶還燉豬腳吃補。1988年,省人大常委會將此日又定為“敬老日”。永安每年這時都開展敬老、愛老、養老以及各種老年人的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年廿九日),俗稱“卅年瞑”。傢傢備雞、鴨、魚、肉果、炮燭等年貨,作“卅瞑糍”,分送親友,叫“分年”。新婚女婿以雞、豬腳、糖、餅奉送嶽傢,叫“送年”。晚上設傢宴,合傢團聚,叫“嗑團圓飯”。飯後,傢長分發紅包給小輩,叫“壓歲錢”。灶神、祖宗前焚香點燭,房間燈火通明,整夜不熄。老人通宵不眠,叫做“守歲”。
解放前,貧傢無米過年,有的離傢逃債。民謠唱:“孩子愛過年,大人愁無錢。”故稱“年關”。
解放後,除夕呈現一派新氣象,除“團圓飯”豐盛外,夜晚還有觀賞紅燈、花炮。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