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端午走橋習俗
端午節屏南廊橋走橋習俗的精華和核心主題是投粽祭屈,它是中國端午民俗長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經過漫長的發展,屈原不僅衍化為水神被民間認可並廣為流傳,而且作為愛國精神的象征,具有永恒的魅力。
屏南的木拱廊橋中基本上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橋屋內設多個神龕,供奉的神像很廣泛,可同時供奉多組神靈。屏南廊橋祭祀的對象有人們熟知的觀音菩薩、臨水夫人陳靖姑、五顯靈官大帝、真武帝、齊天大聖等,甚至連鄉村肇基始祖也擺上神龕。
橫跨溪水兩岸的木拱廊橋上,神像面對上遊淌來的溪水,在當地村民眼裡寓意著神靈能夠鎮住洪水,來保佑廊橋平安,也寄托村民對全傢幸福安康和來年風調雨順生活的精神安慰。由於廊橋內神龕祭祀的對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時間也不同,以春節、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為主。
屏南、周寧、政和一帶端午節廊橋走橋習俗的時間,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慶元則在五月初六。農村的集體儀式活動一般是有組織的,而走橋習俗卻是無組織狀態下顯示有組織性,整個活動沒有人組織,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遵循瞭約定俗成的習慣,整個活動又顯示出有序狀態。
廊橋走橋信仰民俗儀式有以下幾道程序:
1、擺供品祭祀神明
走橋活動的開展沒有統一進行,所以沒有嚴格的終始時間與嚴密組織程序。早晨也沒有固定的開始時間。許多村落的人並不是同時到橋。早來的人早開始,晚來的人後加入。除瞭橋上有做儀式的時候,活動的開展都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早上五點多就有人到橋,先將帶來的供品擺放在橋中神龕前的供桌上供奉橋上神靈。並上香祭拜、燃燭、焚燒元寶紙錢。政和水弄橋沒有擺齋菜供品,信眾擺在供桌上隻有香、燭。還有在兩邊橋頭燒元寶紙錢。
橋頭廟的神靈也未受冷落。如登龍橋頭廟的神靈也會同時享受信眾的香火祭拜。走橋念經者中,信佛的在俗居士占相當大比例,廊橋上護橋又渡人的觀音理所當然地成瞭人們主祀的神靈。登龍橋與水弄橋都主祀觀音。來走橋的人未必都信佛或會念經信佛,也有信道教或民間信仰者。民間信仰者是占多數。不管哪一類信仰的信眾(基督、天主教除外),觀音均能滿足絕大多數信眾的需求。
2、走橋、祈禱、念經
祭拜完神明,通常到上午11點左右即開始走橋、祈禱、念經。實際上這些活動是穿插重復進行。沒有嚴格的先後順序,也有人祭拜完神明就開始走橋念經。
走橋一開始同時也伴隨著祈禱、念經。即使不會念經,但總會祈禱,可以跟在會念經的人的背後走。出聲或默念自己來走橋的心願,有現實生存中的願望,也有對死後靈魂順利過橋的祈求。因為在普通民眾的民間信仰觀念中人死後靈魂都要過陰間奈何橋。一般來說,走橋目的主要是為瞭死後能順利通過陰間的金、銀、奈何橋。
走橋有俗傳規矩:走橋時,不能隻走到半中間就回頭,要走透頭尾兩邊橋頭。從一邊橋頭走到另一邊橋頭,一座橋總共要走七周。橋內走時要繞橋兩邊走。顯然這暗示著能順利過陰間之橋。而且,人們常用現實中的廊橋象征陰間的金、銀、奈何橋。例如政和鎮前一帶坂頭花橋象征金橋,富壟橋象征銀橋,水弄橋象征奈何橋。祈禱是向神明禱告以祈福,包括現實生活中人的各種願望——健康、平安、升官、發財、祈子、功名等。
走橋的人相當一部分會念經,會念經的人多數信佛。所念的經文有《觀音經》、《過橋經》等。《過橋經》一定要念,其餘隨個人喜好而選擇。念經在走橋活動中持續的時間最長,通常持續到下午四、五點,直到活動結束。如果有做儀式,則請道士做道場。可見佛、道、民間信仰都滲入這種信仰空間,發揮瞭各自的作用。走橋民俗活動中有明確的信仰目的,既包含瞭現世生活中對神靈的祈求,更體現瞭在靈魂觀念主導下對來生的初級期盼。是典型的民間信仰在行為上的體現。
3、投粽祭屈
近午時(11點至1點之間)便開始投粽祭屈活動。投粽的地點是在廊橋朝上遊的開窗處。兩個粽子已用彩絲帶捆好。彩帶上貫穿著六枚錢幣。投粽前用一邊手提住系著粽子的彩帶,並將手伸出廊橋窗外河流上方,一邊念經:一個粽子一個裝。一個粽子落溪中。一頭粽,一頭錢。給你扔粽保傢運,祝我子孫男女油麻福貴福壽長。念後即可將粽子扔到橋下。以前,糧食緊缺。投粽後常有很多人去揀橋下的粽子。當問及普通信眾投粽祭誰時,信眾還能模糊地說出是以前一位投水的愛國官吏——屈原神。
4、招待外村信眾
本村信眾投粽後基本會回傢吃午餐。外村來的信眾也不會被冷落。廊橋所在地村落的熱心群眾(多是來參加走橋的外村信眾的親戚),會將米飯與豐盛的素菜送到廊橋附近,無償招待外來信眾。還擺上清茶與豐富的糖果、茶點。招待對象不隻是熟人與親戚,也包括陌生信眾。所以走橋民俗也是整合周邊村落關系的一種紐帶,促進周邊村落民眾關系的和諧。
上一篇:福建寧德立夏習俗
下一篇:江西景德鎮中秋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