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立夏習俗
立夏,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立夏伊始,表示即將告別春天,進入夏天。立夏過後,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生長進入旺季。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按照傳統民間習俗,在這一天,寧德市市民有著自己特殊的風俗。這風俗主要是體現在食的方面——吃立夏。
“吃立夏”是在中午時分吃的。這一天的午餐,人們有吃餅、吃春卷和蝴蝶包(外型類似蝴蝶形狀)的習慣,還有一些民眾有吃五棗蛋的習慣。先說說吃春餅、春卷和蝴蝶包這個習俗吧。
先把豆芽、韭菜、肉片、嫩筍等炒熟,瀝去汁,然後,或卷入春卷皮內或夾於蝴蝶包中(也有一些群眾是把光餅剖開,夾上炒熟的小筍)。再佐以鮮美的高湯,便成瞭立夏的主食。為什麼要“吃立夏”呢?有說吃瞭就能保證夏天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其實這心態是靠自我調節的,但這個風俗卻給平和的生活增添瞭祝福的吉祥和樂趣。又由於“立夏”念成寧德本地口音,有點和“塞飽”同音,有民間玩笑說,這是吃飽身體以度過炎炎夏日。
許多民眾喜歡在春卷的餡裡加一些嫩筍,是因為據民間傳說,立夏這一天吃筍,腰腿會硬,會像筍一樣茁壯。
為什麼要吃五棗燉蛋呢?所謂的五棗燉蛋,指的是將紅棗、黑棗、蜜棗、桂圓幹、荔枝幹無種幹果合到荷包蛋裡燉。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瞭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瞭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
鏈接
立夏時,民間還有“鬥蛋”的習俗。是日中午,傢傢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嵊州人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傢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傢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隻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至於這一風俗的由來,民間相傳與孟獲和劉阿鬥的故事有關。
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鬥。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瞭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鬥。而孟獲不忘丞相這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鬥的重量,以驗證阿鬥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鬥,就要起兵反晉。
晉武帝為瞭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鬥吃。阿鬥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鬥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鬥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上一篇:古代年俗文化溯源
下一篇:福建屏南端午走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