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化七夕傳統民俗
農歷七月初七,古稱“七夕”。寧化稱“乞巧節”,也叫“七夕拜巧”,其內容源於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
“七夕拜巧”是寧化歷史上一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教育小孩崇文重教、尊老敬幼、心靈手巧、吃苦耐勞。以前,這是寧化傢傢戶戶七月初六必有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現在已不多見。
節前三、四天,寧化各傢各戶開始忙著制作刻有福祿壽喜等各形狀的巧果。
繪制“狀元拜塔、狀元騎馬、天官賜福、福桃壽星、秋實石榴”等彩畫,做“巧姐鞋”和寫“巧書”,兒童們紛紛竟相比美。
至七月初六,傢長便組織孩童制作巧果,備好若幹時令鮮果,作為貢品。
據老一輩介紹,豆芽是必備的,它代表瞭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象征兒童像芽兒一樣茁壯成長。
在庭院中或大廳天井旁,用竹梢搭拱彩棚,將彩畫掛在拱彩棚上,此為“天橋”。
“天橋”下設案焚香,陳列果品。教幼兒跪誦:“兒年少,志氣高,乞賜巧,姓名標”之類的巧書。
鄉村中則由塾師或長老傳授祭典儀禮,典禮包括七個部分:
1、秉燭
2、焚香
3、獻酒
4、誦讀巧書:今夕是何夕,九天現彩霓,鵲橋來鶴舞,雲錦傳鶯啼;廣宇遙遙路,天河悢悢離,一年一次會,牛女盼佳期;今夕是今夕,天人共此時,焚香敬牛女,兒女同求兮;女望金針度,男祈金榜題,年年得巧意,聰明標第一。
5、焚巧盤送仙,將巧針、巧線、巧文、巧畫、巧鞋、巧芽、巧書這“七巧”對天焚燒,以敬七仙。
6、分巧果
7、禮畢鳴炮
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中原人有七乞夜拜七姐的習俗,後經唐末七夕拜新月,元明清七夕拜銀河,內容由乞富乞壽乞子乞團團到向月穿針乞巧,乞求織女智慧和巧藝。
上一篇:客傢立秋習俗
下一篇:永定客傢人的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