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福建仙遊清明節習俗

福建仙遊清明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掃墳節、鬼節、冥節”等,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什麼叫“掃墓”?據《清通禮》介紹:“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古稱掃墓。”從中得知,以前上塚掃墓,在清明與冬至兩個節日都可以。仙遊人繼承瞭這一文化傳統,每一年,大部分傢庭兩個節點都有掃墓祭祖,有的傢庭隻在清明節掃一次墓。

仙遊流傳“冬至祭墓祭財,清明祭墓祭丁”這一說法。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三月春暖,陽氣上升,萬物更生,桃紅柳綠。這時候,到祖先墓前祭拜,喻示著子孫後代也像這勃勃生機的春光,人丁興旺,子孫昌盛。清明祭祀,讓祖先庇蔭子孫健康成長。而冬至,秋收後農事告竣,新谷入倉,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入冬後的人們都比較有閑暇,尤其地處山區又是生活在南方的仙遊人,再不像春天忙碌瞭,這時去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告慰亡靈,希望來年財源滾滾、傢業富裕。

“清明祭前,冬至祭後”這又是仙遊祭祀習俗另一特色。意思是說,清明掃墓時間可在清明節當天,也可適當提前幾天;冬至祭墓可以延遲在冬至後幾天進行。其實,這種習俗在閩南還有泛客傢地區也流傳。仙遊地處山海結合部,歷史上曾隸屬泉州府領轄。所以,難免受到閩南民俗習慣的影響。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仙遊更是八閩多元文化的一個濃縮,是閩越文化的源承,因此,從祭墓形式勾勒出一道別具一格、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掃墓要做的第一道工序是清理墳墓周邊的雜草、樹木等,掃除墓座上的塵土。然後祭祀土地神,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用小石頭壓上黃、白、紅、綠等“墓”紙,俗稱“獻紙錢”,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小時候清明,上山掃墓,細雨紛紛,行人踽踽,祖父母的墓就坐落在老傢的後頭山。記得當時,祖先的墓是一座土墳,一塊長方形雜石淺陋地兀立在墓前,算是墓碑,碑是無字碑。這塊墓碑遭雨水侵襲,每年清明都會傾倒。傢道中落,傢境貧寒,墓的大小裝飾是先人的門面,是傢業的鏡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仙遊山坳、溪岸上的墳墓基本上簡陋粗糙,這為祭掃增添瞭一些麻煩,但正是墳前葳蕤的雜草在檢驗著後人的孝道和念祖之情。在公墓沒有出現之前,仙遊城關的居民會在清明節前夕,全傢總動員,騎上自行車或三輪摩托車,帶上掃把、畚箕、鐮刀、鋤頭等工具,用紅佈袋、盤子裝上豐盛的祭品上山祭祀祖先。

進入新世紀,富裕起來的仙遊鄉親開始對傾頹的墳墓修繕加固,並查閱族譜,在墓碑上細細刻錄描紅先人的謚號姓名,從此先人不再旁落,陰陽的會晤不再潦草。

在祭祀的供品中,“清明龜”算是仙遊又一特色。因它的形狀像龜而得稱,“龜”是長壽的象征。做“清明龜”原料主要是糯米,在糯米中摻入水粬。水粬在仙遊的田野阡陌隨處可以采摘,三月草長鶯飛,水粬也嫩綠可愛,花開金黃,朵朵鮮艷,洗凈煮爛,再與糯米攪和加糖蒸熟。當然入蒸之前,可以用仙遊當地特制的“龜”形印模印制。“清明龜”不僅香甜可口,還健脾健胃、降脂降壓。

仙遊各鄉鎮清明掃墓祭品還是大同小異。隆重的會擺上“三牲”“五牲”,像沿海一帶,祭品中一般會有煮熟的魚(代表水裡遊的)、豬肉(代表地上跑的)、雞肉(代表天上飛的),還會有蛤、螃蟹、鴨等;平原區祭祖會備上豆腐幹、“清明龜”、金針花等;山裡人祭墓會隆重擺上羊頭,配上紅菇、冬筍、“女兒紅”,讓山裡的野味、香味、酒味氤氳祖先不朽的靈魂。花生是仙遊清明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樣祭品,因為“生”的方言讀音與“丁”相似。在祭掃完畢,全傢人會圍在祖先墳前剝食花生,喻示人丁興旺,有些人還會在祭祀後,在墓前拋撒硬幣,讓小孩去撿拾,祈望祖先在天有靈,佑保子孫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掃墓的時候,要從遠祖到近祖,先眾墓後傢墓。鋤盡墓上雜草,在墓墩培上新土,先在山神和土地公的神位前(一般在後土前)擺放祭品,點燭、燃香、燒金祭祀。接著,才在墓碑前的祭臺上擺上供品,點燭、點香、奠酒,然後在墳前燒些俗稱“金紙”或“大銀”“小銀”的紙錢給祖先。待一炷香燒完,表示祖先已享用好,這時,依次有序在墓埕上行叩拜禮。最後,燃放鞭炮表示掃墓活動結束。

在仙遊,傢傢戶戶掃墓期間都要舉行傢祭,俗稱“敬公”或“敬公媽”,備辦菜肴祭奠先人,有的傢族或宗族,也選在這一天在祠堂舉行族祭,或在祖墳前舉行墓祭。

隨著時代的發展、仙遊公墓的崛起、火化制度的建立,一種環保的殉葬制度正深入人心,市民們采用樹祭、網祭等全新的形式祭奠逝者,越來越多的人以現代文明的祭祀儀式緬懷先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