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福建仙遊“七一會船”

福建仙遊“七一會船”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木蘭溪,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閩中最大的河流。她發源於戴雲山脈支脈的筆架山,全長105公裡,流域面積1017平方公裡。仙遊縣就在木蘭溪流域的上、中遊,其所屬的大濟、榜頭、鯉城、鯉南等四個平原重鎮,都靠近木蘭溪畔。每年端午節期間,這四個鎮的各宮廟董事會都要輪流做東,將龍舟抬到木蘭溪,舉行“會船”活動,又稱“龍舟勝會”,此習俗延續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關於仙遊“會船”的形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仙遊人承前啟後為紀念屈原,表達敬意,故年年如此,相沿成習;有的說是明嘉靖年間,倭寇經常進犯騷擾仙遊,朝廷派來官兵與仙遊人一道抵禦,大勝倭寇,後來為紀念這一事件,仙遊逐漸形成瞭每年端午節“會船”的習俗。有關仙遊“會船”的傳說,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數百年來,端午節仙遊“會船”或“龍舟勝會”已演化成一項地地道道的、群眾自發組織的民俗活動。這項民俗活動不僅仙遊獨有,在福建省,乃至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從2005年開始,仙遊人又別出心裁,選擇“七一會船”來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若幹周年和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若幹周年的一種獨特的活動,意味著仙遊人歡慶黨的生日、祖國統一,以及答謝黨的富民政策,將從單純的口頭上說說向把這種喜慶感情滲透在民俗風情中。之後,仙遊“會船”規模一年更比一年擴大。

“會船”期間,風光秀麗的木蘭溪,彩旗飛舞,鑼鼓喧天,龍舟競發,成千成萬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觀眾呼聲如潮爭睹“會船”盛況。當主持人宣佈“龍舟勝會”開始的話音剛落,頓時,人聲喧鬧,鼓聲沸騰。空蕩的溪面上一條條色彩斑瀾的龍船精神抖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猶如離弦之箭飛也似地往前沖。每隻龍船有10米長,1.5米寬,船頭兩邊各插一面彩旗,下方懸掛兩隻燈,裡面大多畫著龍虎、龍鳳對仗等等。船上齊刷刷坐著24名身強體壯的男水手,每人手執一根百餘公分長的劃拍。領頭的水手叫“頭篙”,又叫“站浪頭的”,他的撐篙動作是其他水手的標準。

站在“頭篙”旁邊敲鑼打鼓的人叫“揚鑼”(含開道的意思),他按照水手們劃船的動作節奏,以鑼鼓聲來統一水手的動作。在船首“頭篙”和船尾“把向”的指揮下,隻見拍起拍落似千軍萬馬過平川,勢不可擋。氣勢鎊礴的龍船周邊,是遊泳健將的天地。他們個個英姿颯爽,欲與龍船試比前進速度,在龍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靈巧而輕快。岸上,濃妝艷抹的姑娘們在載歌載舞,演唱著各種鄉土氣息濃鬱的民俗文藝節目。一時間,莆仙戲曲、現代歌曲伴著興化特色的十音八樂聲,在水面回蕩。

從7月1日至7月5日,參加“會船”的健兒們,要連續5天在碧波蕩漾的木蘭溪展開激烈的“龍舟勝會”競劃表演。連那些白發老翁也不甘示弱,誓與青年比高低。筆者曾親眼目睹一位滿臉皺紋的老翁坐在龍船裡拍著胸口說:“我今年都68歲瞭,劃瞭幾十年瞭,有癮呢。如今還不覺著累,明年還要來參加‘會船’”。按照仙遊的習俗,凡參加“會船”的水手,都要堅持到底,中途退出則被視為不吉利。每次“會船”活動的費用,都是由當地民營企業傢自願捐獻和參與者自己出份子,由各宮廟董事會或鄉村老協會統一置辦。據說,參加者或未參加而贊助費用的人,都可以福星高照,大吉大利。

仙遊“會船”盛世的景象讓我聯想到,在公元前,這“會船”是什麼景象呢?在我的腦中,構想出這樣的情景:約公元前339~278年間,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迅即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瞭打撈賢臣屈大夫時,於五月初五那天,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瞭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最後相聚在同一地,在那裡舉行祭拜亡靈的儀式……

如今,“會船”——紀念前賢或先烈,似乎被眼前這炫目的顏色所掩蓋瞭,到處充盈著民間慶祝節日的喜氣。

這大概與人們相處的時代有關吧。在戰火紛飛、民生潦倒的時代,表達對故去之人的沉重的哀思,是那時人民撫慰傷痛的一種需要。而在和平發展的現在,人們安居樂業,他們更自然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顯示他們的幸福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