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雲山有個民間節誕——鄭仙誕,又稱白雲誕。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已有男男女女於農歷七月二十四、二十五絡繹不絕上白雲山賀誕。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的《遊白雲山蒲澗》詩中有句雲:“至今七月二十五,傾城遊人來訪古。”明末清初著名文士屈大均在其名著《廣東新語》說:“安期生……於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氣。”
這個廣州獨有的鄭仙誕,源於“鄭安期騎鶴飛升”的民間傳說,是百姓懷念為民眾健康不惜犧牲自己的醫者之節日。
傳說在秦代時,鄭安期母子住在白雲山腳的村子裡,鄭安期樂於助人,采藥行醫濟世。某年,白雲山下一帶流行疫病,不少百姓染疾臥床,鄭安期手足無措。他母親說:“早年聽你父親說過,醫這種病最好用白雲山上的九節菖蒲,但這藥草長在懸崖峭壁上,不易采摘。”
第二天,鄭安期辭別母親,上到白雲山人跡罕至的懸崖上尋找九節菖蒲。當他遍尋不見、精疲力盡時,忽覺輕風送來陣陣香氣,頓時神清氣爽,循香而覓,發現懸崖下兩三丈處,長著一叢像蘭一樣的菖蒲,仔細一看,果然有九節,不禁大喜,即拿出長繩,一頭綁住腰間,一頭綁在大樹上,順繩而下采摘菖蒲。采滿一籮九節菖蒲後,他爬上懸崖,解開身上的繩索,突然,腳下一滑,摔到崖下。危急間,崖下白雲忽化為仙鶴,把鄭安期托起,飛升而去。村民得到鄭安期留下的九節菖蒲,治好瞭疫病。從此,百姓把他飛升之日定為鄭仙誕,把他采藥的懸崖命名為鄭仙巖,巖邊的石臺稱作鶴舒臺,巖、臺至今仍存。
還有一說,謂鄭安期即秦代仙人安期生,山東瑯琊人,曾拜河上丈人為師,得道後隱居於東海邊賣藥。秦始皇聽說他醫術高明,贈他金璧,想讓他入宮做禦醫,安期生不受而去,隱居廣東羅浮山。一次,他雲遊到白雲山,發現一個山洞長滿九節菖蒲,遂留在白雲山居住,以九節菖蒲醫人濟世。人問他姓名,他隻說:“這……這……”於是人們以為他姓鄭。之後,秦始皇又派人請他入宮,為免糾纏,他騎鶴飛升而去。
醫者為民,千古傳頌,廣州人以“遊白雲禮鄭仙”表達對醫者的尊重之心。在宋代,鄭仙誕時,廣州的官員、紳士、文人都會到白雲山遊覽,吟詩作文,沐蒲澗清泉,采菖蒲,祈夙願,謂之“鰲頭會”,平民百姓也喜用蒲澗水洗身,強體去疫。那時蒲澗水足,一直流到山下,形成甘溪和文溪。
在清代,鄭仙誕之日,鄉民還組織舞儀仗、奏八音,成群結隊上山朝拜。山路旁,擺滿賣風車、香燭、花卉、餅食的檔口,遊人如織。鄭仙誕遊白雲之風一直延至民國,到瞭七月廿四晚,便有不少人上山“打地氣”露宿,以期沾些仙氣,欲求平安大吉,連女性也加入誕日上山之列。
廣州的鄭仙誕活動於上世紀50年代仍有,60年代消失,80年代初復見,但80年代末被重陽遊白雲所取代。踏入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國展開,白雲山管理部門因此便想起廣州獨有的鄭仙誕,於前年及去年誕日,在白雲山組織慶賀鄭仙誕活動。
2012年,鄭仙誕踏上復興之路。從2015年被列入白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16年第五屆鄭仙誕活動吸引瞭近80萬名中外遊客觀看參與。
據瞭解,鄭仙誕2017年6月成功獲評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積極推動申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