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甘肅西和縣乞巧節:中國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甘肅西和縣乞巧節:中國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傢傢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這就是在西和流傳1800多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活化石的“乞巧節”。

七天八夜的盛大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下旬開始,在西和縣,不論是縣城,還是農村,未成傢的姑娘們就忙活起來瞭,湊在一起商量怎麼過屬於她們自己的特有的節日。一般是幾個關系比較好的姐妹發起活動,同村未婚女性組成“一個場子”(俗稱“乞巧場”)。選定乞巧場後,姑娘們結伴利用閑暇時間在居住條件較好的姑娘傢練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長的婦女來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歌以流行歌曲為主。”西和乞巧文化唯一一位國傢級傳承人——西和縣幼兒園園長張月蘭介紹。

農歷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這幾天,姑娘們要從集鎮紙貨店迎請“巧娘娘”。“巧娘娘”請來坐在桌子上,必須用絲帕遮住臉,因為還沒有到正式迎巧的時間。

農歷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列隊整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邊舉行迎巧儀式。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餘姑娘則站在河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獻茶果,唱《獻茶歌》,乞巧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們要各自到場歌舞祝賀,交流歌曲舞蹈,聯絡同鄉鄰裡之間的感情。到初七這一天,乞巧活動達到高潮。無論大莊小村的清泉邊、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隊伍在歌唱、舞蹈。主持者焚香化紙,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們手拉手跳唱《迎水歌》。活動從晨曦中持續到正午。午後,鄰近的山寺熱鬧又起,乞巧隊伍到那裡奉敬神靈,祈禱五谷豐登,百事順意。

下午,姑娘們湊份子“搭平夥”,吃一頓豐盛的晚宴。宴罷茶畢,姑娘們有的準備照花瓣活動,有的預備送巧儀式,也有的繼續唱歌跳舞。照花瓣儀式更惹人,姑娘們早已將自己發的豆芽兒端到乞巧場裡來瞭,供桌上擺滿盛在小瓷罐裡用紅繩束起來的金黃的豆芽,用無色瓷盆盛上早晨迎來的水,掐一苗豆芽丟在水面上,借燭光燈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個人照,其餘人唱《照花瓣歌》。

照花瓣結束,已是星光滿天的時辰,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時刻到瞭。鞭炮初響,姑娘們將“巧娘娘”連同蓮花臺一並挑上,唱著酸楚的《送巧歌》來到河邊,送“巧娘娘”過天河渡鵲橋上天與牛郎相會。隨後,“巧娘娘”在火中燃為灰燼……送巧儀式結束,姑娘們手牽著手,在不斷的唏噓聲中,穿越茫茫夜色,沿年年迎巧、送巧的老路返回。西和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也就此落下瞭帷幕。 12

标签: